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学科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实践传真>>文章内容
《插入图片》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4-02-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芳菲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年级:四年级

班级:5

人数:

学科:信息技术

课题:插入图片

教师:张芳菲

日期:2013.10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在Word中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的基本操作办法;

2.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领会对比新旧知识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3.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插入图片”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5课的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Word编辑文档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Word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插入剪贴画、来自文件的图片,通过插入图片与图形,对Word文档进行美化,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美的追求,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插入剪贴画,来自文件图片的基本操作方法

难点:调整图片的方法,恰当地使用图片使图文混排更美观更合理

课时:1课时

2.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四年级学生,他们在Word编辑文档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美化文档的经验,也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本节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插入菜单,自主探究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同时通过图片在Word中的调整、合理安排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比赏析

激趣导入

(3’)

 

国庆期间老师认识了一对双胞胎,他们很想认识我们的同学们,于是他们分别用Word做了自我介绍给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展示两份Word文档(一份只有文字内容,一份图文并茂)

·你们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大家都觉得插入图片后文档更加漂亮了。(板书:图片)

·如果把“信息技术”去掉,你能猜出他俩喜欢的学科吗?

·如果把“爱好”去掉,你能猜出他俩的爱好吗?

看来图片在Word文档中不仅起到了美化的效果,还表达了某种信息,利用图片表达信息往往比文字来的更直观、更具体、更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在Word中插入图片,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文稿。

(板书:插入)

 

 

 

 

 

 

学生讨论:第一个同学的作品单调、枯燥、不美观;另一个同学的作品图文并茂。

 

 

 

 

 

 

创设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展示对比作品,让学生点评,培养学生分析作品、鉴赏作品能力。

 

 

分析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让生体会图片不仅有美化文档的作用,还有表达一定信息的作用。

 

 

 

 

 

(33’)

一、

自主探究

插入图片

 (7’)

看到插入图片四个字,试一试,在哪个菜单命令里能实现呢?

·找一找,插入图片有几种方式?

·剪贴画是Word自带的图片库,来自文件可插入电脑中已有的图片。

1.剪贴画(板书)

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用剪贴画来给Word文档插入图片,剪贴画作为Word自带的图片库,只要输入一定的关键词,就可搜到相关的图片。

(师边说边指向任务窗格区域 )

·请打开E盘的《秋日私语》,给它插入1张剪贴画吧。

·关键词应该用什么?请你试一试

·展示1学生作品,请生介绍用了什么关键词及为什么用这个词。

·师以生例总结确定关键词的方法。

2.来自文件(板书)

剪贴画里的图片是有限的,如果电脑中有现成的图片,我们就可以用来自文件的方式给文档插入图片。请你用来自文件的方式给文档插入2张图片,图片在E盘的“秋”文件夹内。

·请生上来演示插入的方法。问: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图片在哪里)

·有一些同学还没有插入成功,知道为什么吗?(演示:只找到图片)

观看板书,动手尝试

 

回答

倾听

 

 

倾听

观看师操作

观看板书

 

 

 

尝试操作

自主探究

观看倾听

 

倾听

 

倾听

 

尝试操作

三人一组协作探究

 

 

 

观看

思考并回答

 

思考 观看

“插入图片”四个字正好是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操作顺序,让学生尝试找到插入图片的办法。

指定文章,便于聚焦学生的注意力。

 

 

生自主探究,然后引学生思考,拓展关键词选择的广度以及总结确定关键词的办法。

分析并对比剪贴画,引出来自文件的需要。用同一篇文章,让任务贯穿教学始终。小组协作学习,让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

  演示过程中,既为不会操作的同学答疑,又强调要知道图片在哪里。

二、

生生协作

调整图片

15’

3.调整图片

·大家看看,对自己已插入图片的效果满意了么?你想做何调整呢?

(根据学生说的顺序板书)

·出示发言学生的作品

内容、大小、位置、黑框、文字

(按生说的顺序依次呈现,每一个解决后都给学生集体尝试操作的机会。若生未提及的点,师适当以建议方式提出以下的点,或由师出示)

(强调“先选定,后操作”原则)

内容要匹配。给生删和换的时间。

大小怎么调?

位置怎么移动?

·请生说,生试,学生机演示

——张老师觉得如果文字包围在图片四周可能好看,有谁会呢?

——引出文字环绕和小帮手“图片工具栏”,请生找到文字环绕工具。

单击图片,找到图片工具栏

无则右击图片,显示图片工具栏

(或:视图——工具栏——图片

·请生使用四周型,问生效果。请生尝试其它几种的区别,并说一说。

 

对比观察

 

 

思考并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尝试 观看演示

思考并回答

操作

尝试操作并回答

 

回答

回答

观看师演示

 

 

找一找、指一指

 

 

试一试、练一练

 

  请生审视自己插入图片后的效果,让生自己评价是否满意,提出调整的需要。

  大小、位置、文字环绕,三个点全都由学生呈现,并由学生来解决,再将三个点放下去,让全体学生来尝试。

三个焦点问题,三放三收,旨在用学生资源生成问题,同时又解决问题,突破本课的难点。

开放式延伸

(10’)

总结延伸(5’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还有什么疑问?

说一说

 

梳理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10’

1.对照板书,完善文章。

2.有没有注意到有这样的图片?

·黑框可以将它变透明

·文字可以把它剪掉

·图片工具栏里有帮你剪掉文字和

将黑色部分变透明的工具。(板书)

以后我们还会用“图片工具栏”里

的其它工具对图片做不同的处理。

展示生作品自评互评

观看

倾听

  让生在评价中进一步了解图文混排需要注意的地方。

  根据教学中学生的情况和时间情况,适当安排拓展内容,为之后的学习铺垫。

 

3.没有做完的同学,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交给张老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QQ等)

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在Word里插入图片,把老师给定的文章变得图文并茂。回去后大家可以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将我们自己的作文变得图文并茂。以后我们还可以用Word来设计我们的班报。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校报吧,它就是用Word制作的,除了插入了图片,还有很多丰富的元素。你知道有什么吗?

回答

观看板书

 

 

倾听

 

 

观看

 

观看

 

 

回答

  让生来说交给老师的方式,既回顾了以前学习的因特网的功能,又为以后继续学习网络的相关应用做后续,拓展学生实际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结语激发对学习W更大的兴趣。

板书设计

大小

剪贴画     关键词

 

插入 图片

调整

位置

文字环绕(图片工具栏)

 

 

 


来自文件    E:\

 

反思重建

教学结构和内容合理,作品展示盒评价也很到位,也提出了图片表达信息的作用。整个教学设计基于儿童立场,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学了能用到哪里?对于本课,还算不上精品,要想更好一些,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导入部分在提到图片表达信息的作用时,若能板书出来更好。如:更清楚地表达信息。最后展示作品的环节,也要提出为了更清楚地表达信息。

2.在剪贴画的关键词分析环节,带一句“更能表达主题”。

3.过程中和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要保持完整性,不能将与自己要提出的点无关的部分就屏蔽掉,要给予捕捉和将其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如:在问学生怎么移动图片时,有一学生提出先将图片删除,然后将光标移到要插入的位置重新插入。我没有听清也没有听明白,就跳过去了,把话接到了选定、拖动。这里其实这样处理更好:比如让学生把话说明白说清楚,老师再强调一下,刚刚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的,但它不是移动图片,而是重新插入图片。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清晰的了解。

4.课堂中,尽管本课作为新基础开放课,现场来了很多外校的老师,这种环境的气场氛围使学生本课表现稍有些放不开,没有平时课堂中那么积极热情鲜活。这一点还需要教师思考,如何激活课堂,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为积极主动多样

5.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表达时尤其要有术语表达的意识和习惯。如在呈现一幅衬于文字下方的图片时,不要说“在文字背后”,术语就是要在平时的耳濡目染中让学生熟知的。何况这种浅显易懂的术语,就算直接说,学生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6.最后展示学生作品的环节,让作品的小作者自己也要说说,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一味让别人来评价,让作者本人失去话语权,也许看似不合理的排版,有作者自己的用意。将他的用意完整呈现,就又捕捉到了一个资源,如:原来你是这么思考的,你想实现的是这样的效果,同学们一起看看,要实现这样的效果,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这样,既站到了作者这个学生的立场,又捕捉到了问题资源,还引发了全体学生的思考。做到真正的放和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