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编号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
常州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子课题申请协定书
课 题 名 称 科学课阅读课型教学指导纲要校本化研究
申 请 人 潘亚清 谭夏
申请人所在部门 综合部科学组
申 请 日 期 2013.1.26
课题名称
|
小学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
|||
主要成员情况
|
姓名
|
职称
|
专长
|
组内分工
|
潘亚清
|
小高
|
科学教学研究
|
组长,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研究方案制定、过程实施与监督、总结报告等。
|
|
谭夏
|
小一
|
科学教学研究
|
副组长,负责课题研究过程实施、资料整理、调查研究、部分研究报告等。
|
|
崔新波
|
小高
|
科学教学研究
|
组员,负责课题研究过程实施、资料整理、阶段性实施小结、宣传工作等。
|
|
陈益
|
小一
|
科学教学研究
|
组员,负责课题研究过程实施、资料整理、阶段性实施小结。
|
|
研究背景
|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从内容上看涉及物理、地理、生理、宇宙、环境等知识,从涉及课型大致可分为技术课、讨论课、阅读课。其中技术课型是科学学科最主要的一种课型,广大科学老师研究的也最多,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而讨论课、阅读课,由于相对比较综合,以知识为主要线索,有时也会涉及一些实验探究,因此相对来说研究也比较有难度。
科学阅读课型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探究的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事实的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中培养学生鉴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课型。需要注意的是,科学阅读有别于语文阅读。语文课的阅读是为了掌握字、词、句,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科学阅读是为了间接的获取验证科学假设的事实,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运用信息的科学探究能力。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科学阅读课型是科学课中的“冷门课”,一般研究课、示范课老师们都会有意选择容易探究的实验课。而对于阅读课的教学却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本课题研究旨在以苏教版科学教材为素材,以《科学课程标准》为准则,系统梳理苏教版教材3-6年级所有阅读课型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基于学生特点、内容特点等方面的校本科学阅读课型教学指导纲要。就如何有效在各年段实施阅读课型的教学,从内容选择、培养目标的递进、教法学法的优选等方面做系列化实践研究,形成校本化指导纲要。
|
|||
研究内容
|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对阅读课型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我们认为:科学阅读课相对于科学探究而言,侧重于科学阅读,但也离不开科学探究。阅读类课型的教学中,营造适合学生探究的环境和条件,重在让学生从活动中感知、体验,丰富表象认识;在活动中掌握新知、培养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结合我校实际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如下
1. 系统梳理3-6年级教材,构建校本化科学课阅读课型教学内容。
根据《科学课课程标准》结合苏教版科学教材,研究梳理出阅读类课型,根据教材以知识序列进行教材纵向构建。(注 阅读课型穿插在一些单元里,有些单元可能涉及到1-2节阅读课,也有个别年级个别单元整个单元为阅读课型,因此我们认为按单元来排系列可能不科学)
2.进一步根据知识点进行阅读课型架构,如相同知识点不同年段递进式梳理;根据课标要求,制定各项内容的教学目标。形成校本化阅读课型指导纲要的总体目标,各内容的分目标。
3.根据年段目标,及年段内容,制定出基本的教学指导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完善策略,形成各年段阅读课型教学指导纲要。
4.本课题教学素材的研究。即教学辅助素材与有效性学习的研究。
5.本课题师生教学行为与有效学习关系的研究。
即教师处理教材、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学生学习阅读课型的课前、课中、课后有效性行为的研究;以及学生其它学科知识与科学阅读课型的关系研究等等
|
|||
研究目标
|
1.深入研读科学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标准认识,进一步探索国家课程实施的方法,丰富思路。
2.研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校本指导纲要,探索阅读课型的课程目标、实施策略、评价建议的整体实施方案。
3.以科学课型(阅读课)校本指导纲要研发为载体,探索教学变革实践的策略、思路,形成校本研究新经验。
4.通过本纲要的研究过程,让师生用整体的、系列的思维方式主动的参与教与学。
5.通过阅读课型的教学研究,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处理教材、优选教法、科学评价、创新教学素材等)
6.提升学生在阅读课型中的处理信息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运用信息)、小组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即鼓励学生融汇应用其它学科知识来学习科学阅读课)。
|
|||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研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小学科学课程中对阅读课型内容的要求。
2. 调查分析法:调查小学生对阅读课型课程的学习情况,了解师生在这类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 行动研究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实践中研究总结,发现新的方法和规律。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经验作梳理过程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对本研究对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加以分析提炼总结。形成系列案例和论文。
|
|||
研究策略
|
1. 文献研究确定课型培养目标,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及国内相关研究。
2. 调查分析,构建校本化科学阅读课型内容、培养目标、实施策略等课型指导纲要的基本框架。
3. 教学实践研究。全体课题组教师清晰各年段阅读课型的内容及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解读教材、解读学生实践、有效设计教学活动,从素材选择研究、活动设计、小组学习、有效评价等几个点展开研究,积累经验,形成各年级成熟、优秀的案例。
4. 提升推广研究。对成功案例进行研究,提炼出各年段阅读课型学习有效性的一般规律和策略,进行推广性实施,进一步积累经验 成果。
5. 总体提炼形成研究论文及研究报告。
|
|||
阶段要求
|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计划、实施阶段。(2013.2——2013.7)
1.做好小组分工,制定研究方案。2.学习课标,梳理阅读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基本研究策略,搭建整体的教学指导架。3.制定实施计划,分工展开实践研究
第二阶段:研究深入、调整、小结阶段。(2013.7——2015.2)
整理初步研究资料(教材、教学具、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评价体系等查)。搜集成功案例,提炼有效策略。逐步推广成功经验。初步形成一些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研究论文等
第三阶段:研究完善、推广、总结阶段。(2015.2——2016.2)
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形成不同年段阅读课型实施策略。积累各年段典型案例 优秀案例,形成有质量的研究论文 报告,完成科学阅读课课型校本指导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