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种子,他别母亲舍儿孙,过了三十年候鸟般的生活;为了种子,他冒酷暑斗蚊虫,让百姓玉米亩产翻了四番;为了心中的一颗种子,他书写了自己的玉米人生。
他,就是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他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这顶桂冠准确彰显着他的本色,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他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中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突出特点,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产企业的青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也提供了有力的品种支撑。
在新华网络电视台看完了他的事迹短片,我忍不住又上网查找他的其它介绍。看着他的创业过程,看着他的育种传奇,看着他的独特情怀,是不由人不感慨的。都说中国的农民最勤劳,最能吃苦,李登海则更是突出。他怀着“种子”的梦想,努力着,坚持着,终于让这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撑起一方天。
假设李登海当初不曾有这种子情怀,又或者后来他不曾坚持拥住这情怀,我想,李登海就只会是李登海,是个普通得无人关注的农民。然而,他不仅有了这般情怀,还坚持不懈在追逐这梦想。我们每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残疾,都一样行走在人生这条既漫长又短暂的路上,如若有着李登海这般的种子情怀,不停奋斗,自然也会谱写出生命动人的华章。
生命可以卑微,但不能没有独特的情怀,追梦的心永恒散发着朴实而高贵的热情。如此生命,无论何时都是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是永远值得人仰视的。追梦的人最可爱,最勇敢,最美好。这个世界也正是有了追梦人的存在才会五彩纷呈。很难想象,这世界若没了梦想的存在,将会怎样。
那么,我呢?
我,只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师,但,我也可以有梦,也可以满怀着种子情深在杏坛耕耘。是的,我要让现代的孩子爱上国学经典,我要在更多的人心间播下国学的种子。所以,坚持默默研究,坚持默默编书,一本本,一套套……尽管沿途布满坎坷,但李登海的追梦之路又何尝是平坦的?他不管遇到多少波折多大风浪,依然勇往直前。只要希望还在,梦想依旧,那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说:“生活并不是笔直通顺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又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它是一扇有益之门。”
李登海说:“我愿意做一棵永远向上冲的玉米!”这颗种子,落在了我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