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江苏先锋网观看了视频《人民的好儿女48——重道之师高松》,认识了一位朴实低调但在科研之路上具有卓越贡献的年轻科学家——高松,男,汉族,1964年2月生于安徽泗县,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1988年和1991年先后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大学生,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觉得认清历史发展方向,做一个自觉的革命者,也是进步青年的必由之路。——1984.6.25 高松” 这是高松写在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已经陪伴他27个年头,27年来,他也以自己崇高的理想与执着的追求践行了自己年轻时代坚定的志愿。高松热爱他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实验工作在旁人看起来是繁琐、枯燥甚至有些无聊的事情,但是对化学那种天生的热爱与执着则令高松视之为快乐。他常说:“苦只是一个方面,实际上有很多乐趣,特别是观察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得到一个新的结果,都会让人感到兴奋和激动。”正是这种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的精神使得高松及其合作者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1998年至2011年,高松及其合作者在配位化学和分子磁性领域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累计SCI引用次数达8600余次。h指数为51。高松的实验室是一个开放的实验室。他认为,自己的研究做好还不够,只有带动和促进国内同行一起进步才能对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2006年,高松开始担任北大化学学院院长,在就任院长大会上,他这样说道,“院长只是一个临时的岗位,实际上,这个岗位本身是服务性的。”而他任院长期间的最大心愿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更多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特别是为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尽管院长的职务行政事务繁多,课题组也有繁重的科研任务,但高松还是坚持在自己热爱的教书育人事业上亲力亲为,倾注了极大的热情。43岁就担任中科院院士,在别人看来已经是了不得的荣誉,而对高松而言,最看重的身份还是教师。在参加纪念全国科学大会30周年的座谈会上,高松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教师高松。”他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对学生培养过程中,他注重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独立和批判性的思考,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会,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同时也注意科学道德、科学思想方法、实验技术、写作与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高松热爱学生,他尽量抽时间与学生们待在一起。每次布置给学生的阅读文献,他都会亲自看、亲自讲。他对组里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跟得较紧,会把各个杂志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大家,遇上与组里研究方向有关的文章,他还会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相关的同学。有什么新的想法他甚至会及时的发一条简单的短信与学生一起分享。尽管如此,高松还常常觉得自己现在与学生一起讨论的时间少了,言语中常含愧疚之意:“我现在常常问自己,我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吗?我有多少时间在给学生上课,又有多少精力在和研究生研讨学术?”这是高松在北大2008年新春团拜会上的发言,发自肺腑,满含对学生的责任,也包含着高松对教师职责的神圣追求。
我,也是一名老师,虽然没有
但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