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我和家人们坐在暖洋洋的厅屋里,眼前播放着精彩的电视节目,我们一边吃着林林总总的各式零食,一边轻松地进行着专属我们的闲聊,以此进行着一年一次的“守夜”。守候这个黑夜,期盼家人的平平安安,也蕴含着珍享每一天的美好祝愿。这是除夕夜甜蜜的守候。
壁立千仞的怒江大峡谷中段,一根铁索横跨滔滔怒江。一个肩背药箱的身影,紧紧抓住索绳,使劲蹬腿,滑轮呼啸而去,载着他滑向对岸……他叫邓前堆,是我国云南省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他行医28年,尽管条件艰苦,却从未放弃。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溜索上往返,却从未退缩。只为一个平凡的守候,守护全村1043名乡亲的健康。
同为守候,却又让我在二者之间读出了不同的点点滴滴:
一、守候“医生”
1983年,邓前堆在拉马底村卫生室治病时与村医熟识。这次机缘,从此改变了邓前堆的人生之路,在乡卫生院培训了6个月,同年11月,邓前堆就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
在我们的印象中,医生是一个令人称羡的职业,救死扶伤、收入颇丰,所以学医者大有人在。但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山村,265户人家,仅2名乡村医生要负责该村1043名村民的诊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宣传等工作,事务非常的繁重。人员的稀少,设备的简陋,技术的缺乏,以及一些贫困的乡亲还常常赊欠医药费,仅2010年就欠下2.5万元,但这些都没有阻止邓前堆的脚步。邓前堆不肯改行去开药店赚钱,也放弃了当村干部的好机会,心甘情愿地坚守着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一守就是守候了28年。
他用自己的言行坚守着做一名医生的信念。
二、守候“乡亲”
拉马底村的村户大部分分布在坡度达50度以上的崇山峻岭间。一根毫无安全保障的溜索,就成为了怒江两岸村民往来交流的主要交通工具。在邓前堆的事迹宣传录像中,我们看到滑过溜索时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下面湍急的流水中,或者撞上对面坚硬的岩石,不死也是身受重伤,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邓前堆依然每天来往于索绳的两端,穿梭在陡峭的崇山峻岭间,为村里需要救治的人及时送上温馨的服务。28个寒来暑往,邓前堆不辞辛劳,不惧危险,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约60多万公里。我常在想,是什么支撑他并不强壮的身躯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是什么使邓前堆在妻子摔断肋骨的情况下却毅然走出家门?是什么使他不惧生命的威胁而无私地向那些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我想,这已经不仅仅是他对职业的这份坚守,更是他对乡亲无法割舍的一份责任与依恋呀。
对照这份平凡却沉甸甸的守候,我的内心不禁涟漪微泛。同样从事一份职业,有的人踏实耕作,有的人吊儿郎当;有的人乐在其中,有的人哀声怨道……不同的表现与感受,我想源自于每个人对于职业的认识吧,像邓前堆这样的,把职业当成了一份事业,便把自己与事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
1.喜欢自己的岗位——乐在其中
面对自己的职业,无论当初是否是自己的选择,但既然走上了这一岗位,我觉得都应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其中,哪怕像邓前堆这样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做一行,爱一行,才可能用心去做好它。
2.干好自己的岗位——贵在坚持
我们经常说,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邓前堆在崇山峻岭间却做了28年的“索道医生”,无怨无悔,赢得了当地村民的爱戴。我想感动大家的不仅仅是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更是他舍弃安逸的持之以恒。
3.热爱自己的岗位——服务于民
没有光鲜的头衔,没有显赫的背景,邓前堆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山里医生。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我想吸引他的是他所服务的对象。放不下周围的乡里乡亲,听不过耳边的痛苦呻吟,救死扶伤,解除百姓的痛苦,是支撑他走过一道道坎的坚定信念,也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崇高信念。他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言行,刻写着“共产党员”神圣的字眼。
所以看到这,读到这,想到这,我觉得自己离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标准,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环境,我都远远地超过了邓前堆,但自己却会有烦躁的心情,辛苦的抱怨,而这一切都会影响到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付出。所以今后,每到这时这刻,我会再一次翻阅“人民的好儿女”,让邓前堆似的无数个在岗位上默默倾情付出的优秀儿女,教导我,让我随他们一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