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节,南京雨花台功德园墓地,一块墓碑前面,摆满了悼念的花束,这里长眠着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学报主编严高鸿。
63岁辞世的严高鸿享有南京政治学院“首届名师”殊荣,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军事思维学科带头人之一,同时担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去年12月18日,在博士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他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群体的突出代表,严高鸿30多年坚守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岗位上,呕心沥血,辛勤育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宁肯透支生命,也不拖欠使命”
1978年夏末,在南京大学哲学系深造3年的南京军区岱山守备区宣传科干事严高鸿,收到了两份调令,一份是南京军区调他去宣传部门任职;一份是筹建中的南京政治学校调他去当理论教员,严高鸿选择了后者。他说:“经过10年浩劫,我们国家更需要理论的滋养,当一名政治理论教员,向官兵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这个工作对我来说,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
带着理想,也带着使命,严高鸿在1979年2月走进这所政治院校。当时,学院的理论教学力量还比较弱,哲学教研室将年轻教员分为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三个教学组,要求各教学组先完成本身的业务,再准备其他两个教学组的课程,即为“打通关”。严高鸿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哲学教研室第一个“打通关”的教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有着良好业绩的严高鸿接到地方某大学的邀请,校方给予优厚待遇。当时,家人劝他:“那边是经济特区,待遇又好,去了也是当老师,照样能教学生啊!”严高鸿答曰:“部队培养了我,咱不能忘了这份恩情啊;这身军装穿了20多年,我舍不得脱!”
2008年,在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严高鸿作了题为《三十年不变的忠诚和追求》的演讲,他说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这代人恰逢改革开放,有很多机会可以选择人生,但我始终不能割舍与三尺讲台的情结。”
其实,在严高鸿去世前一周时间里,他的胸部、背部疼得很厉害,这时,在医院工作的一个毕业学员,得知严教授的病情,安排他在12月18日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可是,这一天恰恰赶上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要请严高鸿到场把关,这样,难得的一次体检治疗机会也放过了。而为了参加这次论文开题活动,白天忙于学报工作的严高鸿,有几个晚上都在审阅论文,天天要熬到深夜。
后来,他给安排体检的那个学员发了一条信息:“昨天下午、今天早上疼得厉害了,明天新闻系四个博士生开题,已无法更改,后天能否去检查一下,添麻烦了。”谁也没料到,这是严高鸿生前所发出的最后一条手机信息。
那天上午7时45分,严高鸿第一个走进答辩会场。答辩中,严高鸿还对一个博士生的论文进行了长达15分钟的讲评;10时30分许,严高鸿心源性猝死。
“宁肯透支生命,也不拖欠使命”,严高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远离名利,但不远离现实”
多年来,严高鸿一直在潜心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军事哲学和军事思维学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开拓性、原创性贡献,在学术界也有着较高的声望。
严高鸿说过,学术的最终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解决问题。一个有责任心的理论工作者应该聚焦理论前沿,瞄准社会热点,为解决国家和军队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舆论支持。
近年来,严高鸿撰写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立足于“总体布局”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等55篇理论文章;围绕科学发展观,他还依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组稿900多篇理论文章;同时,主持完成8项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专著、教材17部,荣获了“第13届中国图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
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国际形势变化,“马克思主义还行不行”、“社会主义还能走多远”一时间成为很多人的疑问。在南京政治学院党委的支持下,严高鸿和同事们开设系列讲座,如“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内容;已经担任《南京政治学院学报》主编的严高鸿,又及时在学报上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专栏,旨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
有一段时间,在学术期刊界一些同仁的眼里,《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和时事政治走得很近,有些另类了。对此,严高鸿的回答:“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远离名利,但不远离问题;远离浮躁,但不远离现实。南京政治学院的学报,首先要讲政治,要与党的创新理论的步伐保持一致。”
经过上级新闻出版部门审批,学报是可以刊登广告的,而严高鸿一次次拒绝通过刊登广告获取经费和提高发行量的建议。也有一次例外,那是《中国共产党》杂志社的同行找到严高鸿,希望能在学报上介绍这本杂志,此时的严高鸿,二话没说,爽快答应下来。
正是靠着那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高鸿主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3年,获得过“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奖提名奖”、“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等荣誉。
“甘为人梯架金桥,愿做春泥护桃李”
南京政治学院政委程建国这样评价严高鸿:“高尚的师德,就是对学员最为生动、具体和深远的教育;他的离去是我们学院的重大损失,他是永在的师魂。”
同是博士生导师,南京政治学院的老院长毕文波多年研究军事思维学,严高鸿在其提议下,在学院研究生中开设军事思维学课程,适应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需要。2000年,军事思维学列入全军军事科研工作“十五”计划课题。2005年,由毕文波、严高鸿主编的《军事思维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出版,此书获得“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一届“军事科学版精品名著奖”。
“甘为人梯架金桥,愿做春泥护桃李”,这是学子们为自己的恩师严高鸿所撰写的一副挽联,短短十几个字,却概括凝聚了严高鸿教书育人的高贵品质。
那是2010年12月21日晚上,严高鸿的灵堂前聚满了从天南海北赶来的学生,学生当中,一个叫沈根华的学生痛不欲生,他哭诉着:“导师,我舍不得您走啊……”还在2006年,沈根华进入南京政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根据要求,沈根华需要带着课题,可他手上一时没有研究项目,正在其为此犯难时,严高鸿将一个有关和谐社会的研究课题摆在他的面前,这个课题原本是学院给严高鸿本人的。
这一研究领域对于沈根华来说是陌生的,领到任务的时候,他心里也没有多少底;为了让这个年轻人树立信心,严高鸿担任课题主持人,参与课题的设计工作,最终,他们所立项的《和谐理念论》申报获批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近年来,和谐理念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它的研究需要丰富的资料。严高鸿带着沈根华跑遍南京的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为在第一时间形成研究成果,严高鸿经常要熬夜到凌晨两三点钟。正是靠着这种劲头,在一年多时间里,20多万字的书稿打磨成形,又经过严高鸿反复修改,书稿送到了出版社。
如今,严高鸿离去了,他的学生们将沿着老师铺垫的道路,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