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八旬的专业技术少将阎肃如果站在空军乃至全军部队队列里,都是一位最老的现役军人。阎肃一次次遥望天穹,渴望飞驾战鹰巡卫祖国的万里空疆,但机缘没让他坐进机舱。历史却给了阎肃另一个机缘,于是,他用一双慧眼打望着远方,攀爬着时代的先风飞向了精神的天空,留下了黄钟大吕之音,划出人生七彩虹。
阎肃是精神的领航者。他放歌蓝天,引领一代又一代空军将士踏着激昂的节律穿过风雨雷电,迎着晴空丽日一路前行;他行吟大地,将缕缕清风丝丝净雨洒向人间,给社会带来和谐向上的力量;他健步文坛,铁肩担道义,妙手写诗篇,坚守人民艺术的真谛,成为德艺双馨的“常青树”。
一位军旅的歌者、人民的歌者、时代的歌者,阎肃,将在历史的天空闪烁。
在中国,阎肃,喜好音乐的和不喜好音乐的人,几乎无不知晓。
携笔从戎的阎肃,为军人写歌,从《我爱祖国的蓝天》到《长城长》;一身军绿的阎肃,为百姓写歌,从《北京的桥》到《前门情思大碗茶》。
严肃的阎肃,能写《红梅赞》,能写《绣红旗》;严肃之外的阎肃,能写《雾里看花》,能写《三千宠爱在一身》。
耄耋之年的阎肃,几乎是一曲新中国60年的全音符。
肩挂空军将衔,一生却没有操纵军机滑行爬升巡航战斗的阎肃,最终成为一架神奇的精神战鹰,翱翔当空。
一双慧眼 雾里起航
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你能分辩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 花开花谢 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摘自阎肃作品《雾里看花》
80年前的阎肃,生活轨迹像极了他几十年后的《雾里看花》。
1930年,出生河北保定的阎肃有另外一个名字,阎志扬。7岁,抗战爆发。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阎肃随家人从河北逃难到重庆。在重庆,寄居修道院的阎肃文化启蒙于一所教会学校,于是读书考试列榜首的他常常享受“上钟楼敲晨钟”的荣耀。小小的孩童也许并不明了基督教的深刻教义,但来自大主教的褒奖和刻意栽培,已有充分的理由使阎肃的心中升腾起最初的人生梦想:当一名出色的神父。他甚至有了自己的教名:彼得。摇曳多姿的季节花开花谢。在父亲一位思想进步的朋友的影响下,阎肃作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选择——离开修道院。去向大主教辞行,被大主教骂个狗血淋头:“我那么培养你,你还要离开,你应该做上帝的仆人。”修道院的计划是把他培养成一名神父,为天主传教。最终执拗不过阎肃的倔强,“上帝的仆人”成为南开中学的学子。
在中学,他编演话剧讽刺时弊,阅读《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与地下党老师过从甚密。在大学,他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学生游行也走在最前面。重庆解放时,他力劝家人放弃移居台湾的打算,留在重庆迎接解放。大学未毕业,他就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
“进步”的阎肃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戏,他还是个舞台上的活跃分子。这使他扎出了“慧根”。1952年,血气方刚的阎肃作为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一名没穿军装的宣传员,随队到朝鲜慰问参战部队。195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云天呼啸十万里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摘自阎肃作品《敢问路在何方》
起航的战鹰伸展稚嫩的翅膀驶向未来。
朝鲜归来,阎肃如愿穿上军装,拿起了文艺战士的“枪”。在西南军区文工团的基本工作有个标准名称:打杂。他经常一个人干七八个角色的工作,是文工团首屈一指的“全能演员”。
打杂3年,阎肃的处女作发表,歌词的名字叫:《只因我的小银燕是祖国造》。没有人知道是否属于巧合,在这篇阎肃至今一句也想不起歌词的作品发表后,他被调入空政歌剧团创作组,成为专职创作人员。不打杂的阎肃和以往一样,从没有星期天。常去的地方只有两个——书店、戏园子。在戏园子看千出戏,到书店读万卷书,成就了数十年后博古通今的奇才;不过当年,还没有经历完一番完整的春秋冬夏,年近而立的阎肃又开始“寻路之旅”。
打杂3年,阎肃的处女作发表,歌词的名字叫:《只因我的小银燕是祖国造》。没有人知道是否属于巧合,在这篇阎肃至今一句也想不起歌词的作品发表后,他被调入空政歌剧团创作组,成为专职创作人员。不打杂的阎肃和以往一样,从没有星期天。常去的地方只有两个——书店、戏园子。在戏园子看千出戏,到书店读万卷书,成就了数十年后博古通今的奇才;不过当年,还没有经历完一番完整的春秋冬夏,年近而立的阎肃又开始“寻路之旅”。
1959年,阎肃到广东佛山空军某部下连当兵锻炼。阎肃跟着老兵学当机械兵,擦飞机、充氧、钻飞机进气道。
当兵一年后,阎肃代理中队副指导员成了一名地道的空军机械员。在那里,《我爱祖国的蓝天》破茧而出。
歌词被战友羊鸣谱曲,团里下部队演出,火了!这首歌被空军将士传唱了几代,成为飞行员的最爱。2009年,34国空军代表团和150多位驻华大使参加空军“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许多外军友人都会唱这支歌。此后,阎肃一发不可收拾。
创作第一部歌剧《刘四姐》挣到300元稿费,阎肃为了感谢歌剧团的导演、指挥和主要演员,拿这些钱到东来顺饭馆请大家吃了一顿“涮羊肉”。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谈论着下步该写什么,互相调侃:“接着干啊,再吃一顿!”阎肃冒出一句:“我们也演《红岩》。”大伙不置可否,那时候,《红岩》很流行,全国有64家不同的单位都在宣传《红岩》,这种“跟风”怎么能跟出好来? “主要演女主角江姐。”于是,回锦州休假阎肃用18天写成了《江姐》初稿。18天,阎肃将脚下的路走成了一段传奇。
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对《江姐》创作提出了八个字:精雕细做,打造精品。他找到阎肃,说在莫斯科看歌剧《卡门》,主题歌非常好,《江姐》是不是也可以写一个?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阎肃向刘亚楼交“作业”,刘亚楼一拍桌子:“就是它了!”
打磨、谱曲、排演用了近3年。直到文工团食堂的大师傅都在边和面边唱《红梅赞》时,阎肃心里终于有了底。果然,《江姐》掀起了全国上下火热的“红梅旋风”。从1964年9月起,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演257场。几乎全国的剧团都在排《江姐》,仅在上海,就有6个剧团在同一时段同城演出。到今天,5次复排500多场,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
看完歌剧《江姐》后,被深深感动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剧作者阎肃,还赠送给他一套精装《毛泽东选集》。“主席的手掌那么厚、那么大,他说的湖南话,我一句都听不懂。”那一刻成了阎肃难以磨灭的记忆。邓小平同志观看了阎肃创作的京剧《红色娘子军》,江泽民同志观看了他创作的歌剧《党的女儿》,都给予好评。2009年元宵联欢晚会上,首都文艺界代表共聚一堂,胡锦涛同志和阎肃促膝而坐,相谈甚欢。
阎肃的传奇在时间的轴线上延续。
他作词的《军营男子汉》成为上世纪80年代军营歌曲代表作,《长城长》获上世纪90年代“战士最喜爱的歌”特别奖和解放军文艺奖,《连队里过大年》荣获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观众最喜爱作品一等奖,2003年创演舞剧《红梅赞》时,阎肃已经73岁。
60年,阎肃站在时代的潮头放歌,金声玉振,穿云裂石。
战鹰在精神的空域,飞得那么高远。
无冕的领航人
对浩瀚长天 明月清风
人生岂能无梦若无梦 何来展翅飞行
何来倚天抽剑 何来跨越彩虹……
——摘自阎肃作品《梦在长天》
阎肃一生最大的“官职”,是文工团的分队长和编导组组长,60年的时间里,他几乎都坚守在创作员的岗位上。无冕的精神战鹰,硬是用一双硬翅当空领航。他不仅仅为军队的艺术开路,更是中国文艺界的“空军一号”。在军营,他是一把冲锋号。近60年,阎肃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很多机场、很多阵地、很多边防哨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歌声。近60年,他为部队写了多少军歌、师歌、团歌、连歌,他自己都说不清。写军歌、唱军歌,成为他坚守一生的艺术“制高点”,这些源自蓝天的作品,在空军部队和广大人民群众中经久传唱,激励鼓舞了几代人。
2008年,影响了几代人的歌剧《江姐》第5次复排,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五代江姐的扮演者都是在阎肃的心血浇灌下成长。新一代的《江姐》,一样地场场爆满,一样地掌声如雷,一样地台上台下泪光相映,歌声相和。
在空政文工团,没有官职的阎肃是“名誉政委”。有时参加大型活动,团里一些同志没有上台,心里有委屈,都会去找阎肃倾述。阎肃主动耐心开导,过两天思想疙瘩就会解开。
写歌,阎肃写一首“扔”一首,不保存文本。“自己保存有什么用?拿来自恋吗?有生命力的歌,自然会流行,自然会传唱。历史会帮我记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十几届春节晚会、21届“双拥晚会”以及许多重大文化活动中,阎肃都担任总撰稿、总策划等职务。用央视导演黄一鹤的话说,“我的晚会,只要有他在,我心里就很有底、很踏实,他就像我的主心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十几届春节晚会、21届“双拥晚会”以及许多重大文化活动中,阎肃都担任总撰稿、总策划等职务。用央视导演黄一鹤的话说,“我的晚会,只要有他在,我心里就很有底、很踏实,他就像我的主心骨。”
在社会,他是一面红旗帜。
2007年,年届77岁的阎肃做了件相当“较劲”的事儿:以他为代表的在京40位著名词曲作家、歌唱家联名发起了“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倡议书。阎肃并不排斥流行。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李宗盛、崔健、周杰伦等流行乐手的喜爱。“但是,有一些网络歌曲,内容十分低俗,甚至恶俗。”阎肃说,“历史证明,这样的作品站不住脚,抓不住人心。”江西省办一个很普通的红歌会,里面的歌手大部分是业余的,但阎肃说他一定要去两天,给红歌会当评委,因为江西是红色的摇篮。“如果活到100岁,我要再写红歌20年!”他说。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这样描述阎肃:“他像一粒沙子,飘飞在人民群众当中,不经意之间,取得了影响历史的作用。”
俯仰天地间
虽说是路在脚下
也看你是怎样往下走
扮几回将相王侯 写几页粉墨春秋
总还要将一个大写的人字
在天地间长留
——摘自阎肃作品《粉墨春秋》
媒体采访阎肃,问他喜不喜欢李宇春。他语出惊人:“ 我也是一个‘老玉米’!” 翌日,报纸爆出新闻:“阎肃喜欢李宇春”。50年前,在西南文工团,阎肃爱开玩笑、讲故事,有人给他提意见,说他太不严肃。阎肃说:“说我不严肃,那我干脆把名字改成阎肃。”于是以前的阎志扬成了今天的阎肃。改了名的阎肃仍然严肃不起来。倒是后来因他“面老”又才华横溢,同事们送了个昵称“阎老肃”,这“外号”跟了他大半辈子。不过在儿子阎宇眼里,父亲可是像自己的名字一样真严肃。
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举办一台童声合唱晚会,他们通过阎宇邀请阎肃当嘉宾评委。那天,阎宇把18个决赛团队的资料放在父亲桌上说:“老阎同志,明天帮个忙,去晚会当个嘉宾,随便说两句。”阎肃说:“我没空,我正忙着呢。”阎宇说:“什么没空呀,就俩小时。”说完他就和朋友去吃饭。刚吃完饭,父亲的电话来了:“你给我的材料里有6错误。”
“哪里的姑娘最漂亮,哪里的姑娘最爽朗,中国的姑娘最爽朗。新潮时尚,神采飞扬,情浓似火,沐浴阳光……”这是阎肃和羊鸣专门为空政文工团歌唱演员严写的一首歌《中国姑娘》。
严说,“阎肃是一个时尚老头”。
面对漂亮的女记者,他赶时髦直呼“美女”。“伪娘”、“雷人”、“囧”这等词汇张口就来,他的脑子里永远都有最新鲜、最时尚的东西。
一位短信发得飞快,上网、看大片、读武侠小说的80岁老人,却依然与团队合作一起打造出大型史诗巨制《复兴之路》,并作为核心创意组成员,成为这部作品的灵魂人物之一。
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
优秀的“大我”之作,应该具有史诗一样的气派,应该是歌坛的骨骼。阎肃的词坛标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水准线。
这把词坛标尺,也成为老伴的幸福。
结婚25周年,他信手拈来,为老伴填词一首,《伴君行》跃然纸上:
“一叶扁舟浪花中,去年海北 ,今岁江南 ,明朝河东。任黄花碧水,青山红叶,白发秋风。随你奔波这久,也算是五彩人生。咽下了千杯喜,百盅泪,万盏情,仍留得,一颗心,七分月,三更梦,淡定从容伴君行……”
那一刻,跟儿子摔跤论哥们儿,和老伴儿逗嘴争短长的“老顽童”也是满脸幸福。
阎肃行吟在天地之间,或俗或雅,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或居庙堂之高或居江湖之远,下接地气上引云天,一路都在播撒精神的阳光。
不折的翅膀
哪怕是 野火焚烧
哪怕是 冰雪覆盖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摘自阎肃作品 《五百年桑田沧海》
乔羽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两只坚实的翅膀,一支翅膀托着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支翅膀载着光辉灿烂的作品”。
阎肃这架不老的精神战鹰,一双硬翅傲空飞翔数十年。
阎肃一生得过的荣誉有多少,他自己都说不清了,但他对1953年6月2日被评为西南军区文工团的先进模范刻骨铭心。
50年后, 71岁的阎肃被评为空军优秀共产党员。阎肃说:“这是组织对我这个老党员的信任。我这一辈子得的奖状和证书实在太多了,但对优秀共产党员这个荣誉情有独钟。”
199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阎肃担纲创作歌剧《党的女儿》。当时,恰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阎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创作,一个花甲老人,三天一场戏,成为歌剧创作史上的奇迹。《党的女儿》登上舞台,受到江泽民、李瑞环同志的高度赞扬。这部剧,寄托了阎肃对党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这位忠诚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政治品格。《党的女儿》被选作建国50周年国庆彩车巡礼剧。50年,三部戏,阎肃占了两部:《江姐》、《党的女儿》。他的忠诚、心血和艺术成就,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阎肃几十年来辛勤耕耘,共获得全国性大奖11项,全军性大奖12项,为繁荣部队和社会的文艺创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97年,中央军委决定给阎肃记二等功。
2009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领导小组专门给他颁发了聘书,聘请他为文学部主任,给中央意识形态领导小组汇报时,阎肃穿插着进行朗诵,许多人潸然泪下。“我可能是兵龄最长的现役老兵了。”阎肃说,军装一穿60年,“廉颇老矣,壮心犹在。”年逾八十,他写下“若无梦,何来展翅飞行,何来倚天抽剑,何来跨越彩虹……”之句。
60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始终站在时代潮头,模范执行党的文艺路线,做党的喉舌、传党的声音、报党的恩情。他坚守讴歌主旋律这个艺术“制高点”,始终追赶着时代的脚步,踏着时代的鼓点,倾听时代的声音,用毕生之心血为我们这个正在复兴的伟大民族纵情歌唱。
他始终牢记使命与责任。
一双永不折翅的战鹰,不倦地为梦想飞翔。(转载 作者:魏晓文、陈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