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教材的第三篇习作是写新闻报道。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孩子们在写新闻报道的时候,通常容易犯的毛病一是语言空洞无物、不知所云;二是语言表达时,不会转换人称。也就是说,存在选材问题,不知道写什么样的新闻报道为好;表达的时候呢,受习作的影响,喜欢用第一人称,语言方式转换不过来。针对这两点,在进行新闻报道教学时,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指导。
一、捕捉新闻,让学生有材可选
教材要求写一次体育比赛和学习竞赛,可这些都不是眼前的新闻。真正的新闻报道习作训练,应让学生在刚刚发生过的事件中捕捉素材。于是,我带领学生在义卖会上捕捉动人故事,就有了新闻《心聚中队,再传佳话》。当然,孩子捕捉新闻的能力较弱,我就根据班级展开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捕捉新闻的时机。比如说,四川宜宾市高县胜天中心小学的一位彭老师酷爱读书,可她的孩子却苦于无书可读。我们班就开展了“牵手山区,传递温暖”的活动。为了体现班级活动的延续性,我们还开展了“家长送教,打开视界”等活动。
二、转换角色,让学生站对立场
新闻报道不同于孩子们平常驾轻就熟的记叙文,不是生动具体地描述一件事情或者介绍一个人,看起来文章比较短小,但孩子们并不容易把握好。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描述一件事或一个人,学生习惯于站在“我”的视角来看问题。我就在班级成立了“心聚小记者站”,每个孩子都是这个小记者站的成员。用记者的身份,来进行角色转换,从而产生角色认同。这样一来,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很容易站对立场,语言方式也能进行有效的转换。脱去了以“我”为中心的表达方式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就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展示成果,让学生备感自豪
新闻报道写出来后,如果仅限于习作批改,不用多长时间,学生就会对这一独特的应用写作失去应有的兴趣。如果我们能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新闻报道成果的舞台,让学生体验新闻报道带来的成功感、自豪感。这一写作兴趣就会比较持久地伴随着他,也是他保持捕捉新闻敏锐度的促进剂。
我从学生写的众多新闻报道中选出比较好的,稍加修改后,配以相关图片,在学校网站和市教育局网站登出。然后,再把网址贴在QQ群里组织学生浏览,让学生都为自己的集体备感自豪,也让写新闻报道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写作的价值。
上个星期,我校组织了一场篮球赛,是心聚篮球队VS五年级联队的一场比赛。很多观战的孩子说:老师,让我写新闻报道吧!让我来写!看着一只只高举的小手,我知道: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新闻报道再也不会是干巴巴的了,而变成了可感、可近、可喜的一种写作表达,一种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