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每日导读>>文章内容
校长推荐 儿童:我们别样的老师
发布时间:2009-08-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转

中国文明网 http://{域名已经过期} 2009-08-2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字号 】 【打印】 【关闭

所谓“老师”,按韩愈《师说》的界定,就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通俗地说就是“教育人的人”,是“知识的源泉,做人的典范”。即使不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就算没有任何师范文凭,至少也得是个大人。这意味着,“老师”一词无论如何与儿童无缘。因为在成人眼里,儿童通常是“幼稚无知”的代名词,是一个“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存在。美国的华人之间有时会开玩笑说,生个美国孩子吧,这样在美国公司受了气,回到家可以通过打“美国佬”出出气(按照美国法律,只要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就是美国人)。

这虽然是句玩笑,但多少折射了我们关于儿童的传统观念——儿童被我们理所当然地视为“教训的对象”。我们平等观念的缺席,尊重儿童观念的匮乏也一并跃然纸上。这盛行了上千年的似乎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今天检讨起来,其实是很成问题的。因为孩子也可以是我们的老师,在许多时候,在许多方面。

谁把儿童的美德扔进岁月的垃圾沟

当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时候,应该是也包括儿童在内的,我想。可惜的是,儿童金子般的美德和智慧,常常被大人“粗糙的双目”所忽视,常常被像扔废电池一样“扔进岁月的垃圾沟”。我这里所说的“儿童”指的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孩子,而不是被宠坏了的大人化的“小皇帝”,更不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代杨慎之类能够对出“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做澡盆”的所谓“神童”。顺便闲聊一句,我们这个民族过于喜欢渲染“神童”的故事。其实那些所谓的“神童”很少日后有大作为的,倒是普普通通的儿童日后更有出息些,一如股市上旭日东升的大黑马大多出在小盘股。大科学家爱因斯坦10岁的时候也曾被他德国慕尼黑学校的老师斩钉截铁地告知:“你这辈子是不会有什么出息了。”

有时我常常不厚道地想,倘若2000年前面对两个古代小儿的争论:“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最近?还是中午最近?”我们尊敬的孔老夫子不是玩深沉,而是暂时放下《论语》,鼓励小朋友或者跟着小朋友一起去探索这一涉及天体物理和光学原理的奥秘,那今天的诺贝尔奖肯定不够发的,因为估计咱中国差不多就都给囊括了。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那与生俱来的无与伦比的好奇心,异常丰沛的想象力,正是一个大科学家所必需的素质。在大科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看来,“好奇心” 是人类最伟大的美德,而儿童恰恰是这种美德的天然拥有者。

如果不理解的话请问问你的孩子

有一种老师叫儿童。著名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词》演说的结尾处有句很精辟的话,他说:“你们现在想回家了吧?亲爱的小朋友,那就回家去吧!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的话,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了解的话,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在作家眼里,孩子是家长的老师。

5月20,美国内布拉斯加州6岁儿童图斯汀(Tustin Mains) 的临危果断,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外出吃饭后回家的路上,开车的父亲因低血糖,突然昏迷过去。当时正跟自己3岁的弟弟一起坐在后座上的小图斯汀吓坏了。但他告诉自己得做点什么,不能由着没有司机的车这样开下去。于是在瞬间的惊慌过后,他便果断地采取了行动,自己坐到了驾驶座掌握起方向盘来。为了看清方向,他把父亲的腿拿来坐着垫高自己。但他人实在太小,小腿无论如何够不到这辆巨无霸般的人货两用车的刹闸,或许黑夜里他根本搞不清哪个是刹车哪个是油门,所以唯一能做的是“牢牢” 握紧方向盘,车到了一个自己不认识的街区后居然还知道打把拐个弯。后来是警察发现了此车蹊跷异常,警官罗杰(Roger Freeze)飞身跳上行驶的车,从开着的车窗伸进手去把车档挂在了停车档,车逐渐停住,人车毫发无伤。罗杰的果断处理固然受到了局长嘉奖,小图斯汀的临危不惧、果断出手更是在全美传为一段佳话。那种果决令许多大人自愧不如。

去倾听小朋友幼稚的、结结巴巴的声音

我所研究的后现代哲学特别强调“尊重他者, 倾听他人”,甚至倾听幼儿园小朋友幼稚的、结结巴巴的声音。因为那里面蕴藏着大量宝贵的真理颗粒,是个“掘金板块”。但说老实话, 我本人却是来美后才在感性上进一步体悟到儿童如何是个难得的老师的。给我上第一堂课的儿童老师叫卓纳,5岁的卓纳是我们的朋友音乐家豪和蕾切尔的儿子。那次在他们家作客,饭前闲聊时,不知我儿子说了一句什么令我不顺耳的话,于是我像成千上万以训孩子为能,以斥孩子为乐的中国家长一样,随口就是一句:“ You are stupid(你愚蠢或你笨蛋)。”

5岁的卓纳当时立马就瞪着他那双直谅的小眼,抢白了我一句:“Nobody is stupid(没有人是愚蠢的)。” “没有人是愚蠢的”。这话说得多么好啊! 按咱们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的说法就是,“天生一人必有一人之用”。而照过程哲学的说法就是,“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视“会死记硬背” 为聪明,只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产物。想来也是件很残酷的事。因为它把儿童当作了“知识集装箱” 和“ 学习记忆机” 了,忘记了他们是一个个 “鲜活的生命” (怀特海语)。这也就是我们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所推动的“怀特海智慧幼儿园” 为什么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发掘儿童独特的美为宗旨,以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为两个基本点了。

日常生活中,在家里,我的儿子炳煌往往成了我们的好教员,常常在不经意间令我们受益匪浅。由于来美国读书时本人业已三十有八,所以那个中国胃实难更改。感觉哪里的饭也不如咱中国饭香,就是一碗普普通通的老北京炸酱面也比那法国大餐不知好吃多少倍,因此总是喜欢吃中国菜。但有一天儿子却坦率地批评我们:“你们搞后现代,讲开放,我看你们最不开放,周围有这么多外国餐馆,你们却永远只去吃中餐,一点也不对其他国家的食物开放。”儿子老师这顶“中国胃保护主义”的帽子,虽然不大客气,但扣得还是有道理的。

以后我们遂有意识地,墨西哥菜、意大利菜、法国菜、希腊菜、越南菜、泰国菜、波斯菜、阿富汗菜、韩国菜、日本菜等,都去尝尝。似乎胃开放后,人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透过饮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多了一层了解。还交了一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新朋友。不仅在观念上,儿童在许多方面比我们先进,因为他们的心是打开的,没有那么多陈规戒律。而且在做人上,他们也往往堪称我们的老师。他们更与市侩和乡愿无缘,小嘴巴里的一句话往往就是一句真理,直指性命,远比大人更具有爱心,更纯真、透彻、深刻。

美国白血病童佛斯特那感人的最后遗愿就是一例。当被问到有什么遗愿时, 得知自己的生命可能只剩最后2个星期,11岁的佛斯特的回答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他生命的“最后遗愿”居然是,让街头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吃上一顿饱饭。下面一则出自一位中国妈妈之口的真实故事,则更可以证明我所言非虚。我有一只真豹皮制手袋,儿子8岁时,看见那只手袋,很难过地哭了,我问他:“什么事情让你这么伤心?”儿子指着手袋说:“妈妈,这是动物身上的,我们应该还给它”。或许正是儿童身上这种与生俱来的纯真,令老子发出“能婴儿乎”?或许也正是儿童身上这种高尚的悲悯情怀激发了“人面佛面” 的禅悟?最后跟老师和家长同志们多唠叨一句,向儿童学习不是件丢面子的事, 而是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王治河 作者系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