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党建品牌>>责任合作>>文章内容
付出就有回报
发布时间:2008-12-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敏

在校庆、评估的几件大事中自己做的和想的都已经总结过,今天就把这个学期
参加的研修活动给大家说说。

本学期,随着“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的推进,以及对课堂教学精特美的追求和对前两年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数学专题组创新研究模式,由各基地学校自主申报,将本校研究过的比较成熟的课例进行集中展示,并由各校派出几名骨干教师,全程参与这个过程,将这些优质资源带回学校,进行推广和移植,以促进各基地学校对所有课例的熟识和内化,以达到日常化的要求。

根据各校申报的结果,老师排出了研修活动的日程表,一共有20次,其中我们学校主动申报了两个内容,后来由于吴老师赶书稿,调整为9次活动。按照要求,我们递交了全程参加研修活动的名单,但后来由于身体、家庭等原因,最后确定我和汪水清为全程参加,其他年级老师有相关内容就也去学习。这9次活动从1030日开始到1218日结束,都安排在星期二,也就是说参加活动的老师一个星期就只能上4天课。而且我们都是早上五点多去,晚上七点多回,上午听两到三节课,听完课马上就要代表学校进行评课,下午是老师的讲座或沙龙,密度大,强度更高,这一天的辛苦可想而知。

作为责任人,我每次都会和马美南关注学习内容,商量去参加的老师人员,然后一个一个通知,一大早扛上摄像机,带上早饭、水果和地图,在校门口等候大家。因为是和局小一起去,所以还要经常联系确定用哪里的车,到哪里等。到了上海,一边拍摄一边紧张的记录,紧张地组织思路和语言,因为一会就要发言,毕竟代表学校,要有一定质量。回到学校,总是赶紧到学校把录像导出来,和马美南交流课的框架、变化,自己的思考,生怕回头就有遗忘。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都非常主动地看了录像,上移植课,我也总是调课去听,然后根据上海的结构和吴老师的重建以及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点评,老师们一起研讨、反思、重建。

在这个过程中,很遗憾自己还是旁观者,没有下水去尝试,也曾动过这个念头,但还是没有静下心来投入研究实践。所以很想夸夸我的合作者们,像马美南,虽然这学期身体很不好,但开学初她就进行了整体的策划,将研修活动与数学组的日常研究结合起来,用前移后续的方式把这些研究内容都排进了数学组的研究日程表里,上海的时间一改再改,她也带领我们数学组克服种种困难,把教材留在那儿,排出具体研究时间,并身先士卒,带领三年级组围绕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认识、分类、周长、计算进行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研究。还有汪水清,她既不是教研组长,也不是带头人,虽然身体也不好,还上着两个班的课,但她参加研修活动从头至尾毫无怨言,和我一起拍录像,听完课赶紧把她的想法告诉我,星期二回到家,星期三就到相关年级把听到的课原原本本地讲给任课老师听,记不清了就翻听课笔记或是到前面电脑上去看录像。每一次袁雪风都会听的激动起来,拔腿就到教室里去尝试一下,在她的带领下,她们年级的两位新教师郑学琴和曹丽萍也都进入了研究的行列,上了好几节研究课。数学组的老师们也都能投入地去学,不厌其烦地尝试,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可以说身在其中每个人都有付出,都有收获。还要夸夸我们的叶校长,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他每一次都千方百计为我们借车,每一次都会关心地询问我们的安全问题。当然,我们顺利有效学习的背后,还有很多班主任老师和搭班老师的默默支持,每次调课、代课都毫无怨言,支持我们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想想我们的一次次培训,我们老师的一点一点进步,学校付出了很多的财力物力,每一位老师也都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心血,珍惜这样的每一次机会,当好每一次活动的责任人和合作者,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