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2-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珏
在二实小,有这样的一群,他们每天论数字的奥秘,探图形的究竟,或许少了几分唐诗宋词的诗情,缺了几许轻歌曼舞的浪漫,但他们有如火的热情,有澎湃的活力,他们体会着、创造着“+、-、×、÷”的美丽……
“+” 的和睦
日常的教学工作正如平常的日子,琐碎但真实。一个备课组长加上两三个教师,便是一个温馨的小家庭了,每个“家长”都是那么的负责,每天早晨组织商议今天的课有何注意点,两节课后交流上课后的心得,放学后一起做好明天的教具准备。蒋旭英老师就是这些“家长”中的典型代表。年级中毛修丽老师是新调来的,袁雪风老师又生病回家休养了,她便把年级中所有的事都揽来当成了自己的事。她承包了大部分的电子备课任务;主动把教学进度提前一课时,每天上完课第一件事便是交待另两位老师明天的课要注意些什么;几乎每天的作业条都是她打的;几乎每次的练习都是她设计的;口算卡片一做就是三份;毛老师要开课,从备课到做课件,做教具,都是她冲在前面,甚至主动提出由她先上一遍,让毛老师作为旁观者先熟悉一下,体会一下……
“1+几”的备课组是数学组最小的组织,做着一些平凡的事,却打下了数学组最坚实的基础。
“一”的无私
数学老师一向是学校中的“第一替补”,每当学校中有突发事件,课务调整不过来时,数学老师总是挺身而出,分担学校的困难。王珏老师上一个学年几乎一直都一个人承担着一个半人的工作:语文老师病了,两班数学加班主任;数学老师病了,三班数学又义不容辞顶上;这个学期才接手一个新班,刚刚熟悉,一年级需要老师,二话不说,又到一年级接手两个班,又要从头熟悉两班学生。汪水清老师、夏冬芸老师,在班主任生病住院时,都立刻担下了班主任的工作,特别是汪老师,自己的身体也一直不好。还有张林老师、马美南老师、潘慧黎老师、袁雪风老师、毛修丽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都担当了新教师的指导班主任,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管理班级……
这样的事,在数学组已是惯例和常事,他们给自己增加了工作量,却为学校“减”了负,分了忧。
“×”的力量
如果说日常工作,备课组一直在做加法,那么当有重要开课时,数学组就开始做乘法了,整个教研组齐动员。九月份,孙敏和王珏两位老师参加市里的教学比赛,前期的准备工作不谈,最后有一周时间每天各个备课组长和几位自愿者都是过了十二点才回家;组长马美南老师更是每天都到最后一个离开,和两位参赛教师一起细细琢磨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特别是高静老师,已经是评了小中高职称的她,在大家眼里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但她却甘当铺路石,连续开了五节课,作为课例来给她们两人评课;王冬娟校长虽不是数学组的正式成员,却对数学有着执着的情怀,关注着数学组的每一点成长,这次她更是亲自做了一个评课的演示文稿作为示范。十月份,张林老师要拍一节录像课参赛,大家又一次自发地忙碌起来了,多少次的集体备课,多少次的修改课件,还有的打练习,做板书。十一月份,朱雪峰老师要去参加教坛新秀的课堂教学考核了,马美南老师为他准备教具又是到深夜……
“×”的结构是交叉的,这个中心,是那些参赛和开课的人,更是大家心中的共同目标,这或许就是凝聚力的所在吧!
“÷”的巧妙
数学组虽然只有区区十几个人,却是人才济济,是二实小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谢忠恕老师是电视台的专家,摄像摄影是他的专长,课件制作也是一流的水平;彭小娟老师是谢老师的徒弟,摆弄专业素材也不含糊;路叶娜老师是信息专业的本科生,网页制作不在话下;朱雪峰老师这学期在自己的课余至少已经为方方面面做了10个课件;王珏老师、孙敏老师虽然不是美术老师,但学校中常常可见她们画的画,写的美术字,还时常被班主任请去指导板报设计,教室布置……于是,学校的大型活动,处处都可见数学组的身影。仅以新基础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为例,除了开课的老师外,朱雪峰老师负责课件,谢忠恕老师负责摄像,彭小娟老师负责录音,路叶娜老师负责实录,有效保证了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及资料完备。
做个除法,合理分工,数学组就这样把组内的、学校的每件事都做得如此高效,如此优质。
这就是数学组,他们工作着,努力着,幸福着,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在每一天演绎着他们平凡的美丽。就这样,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