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党建品牌>>责任合作>>文章内容
收获
发布时间:2008-12-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闰洁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已工作将近一年了。在这一年里的教学里,我努力
向老教师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收获!

在正式工作之前,因为我一直是在中学实习、应聘的,所以对小学的教学模式是一无所知,相反,倒是中学的教学模式在我身上留下了较深的印迹,也正因为如此,当我来到小学应聘试教时,校长一下子就看出了我以前肯定没有在小学教学的经历。虽然,后来我被聘用了,但心里仍是惴惴不安的,没有接触过小学教学的我,该如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教好我那一班孩子啊?

带着这样的疑虑,我正式走上了讲台,开始了我的教学工作。可是,过不多久,问题就出来了,我的课代表在第一篇周记——《老师,我想对您说…》中诚恳地向我提出建议:黑板上的字略显潦草,我总是会看不懂您写的字,希望您以后能不写连笔字。这个提醒让我再次意识到我现在教的是小学而不是中学。以前中学一堂课的容量很大,学生也比较成熟,黑板上的一两个连笔字在他们眼里是司空见惯的,但小学生不同,他们认识的字本来就很少,况且他们还在学字的阶段,需要的就是认字以及一笔一划的习字,所以,连笔字是小孩子们难以接受的东西,这种难不是孩子主观上的困难,而是他们客观存在的难题。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不在课堂上板书连笔字,也意识到我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的同时,自己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身教大于言教。

板书问题解决了,可又有新的问题来了:课堂上的提问,我该怎么设计,才能让在坐的小学生有操作的空间?而不是一个问题问下去,孩子呆愣愣地看着我。这个问题是我教学中最棘手的,也是最急待改变的。于是,我开始走进一些老教师的课堂,经常去听他们上课,希望能尽快改进我的不足。但我总是感觉我的转变不明显、不主动,听着老教师的课,我觉得他们的提问设计得很适用于小孩子,同时也有很强的实用性,能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可当我自己独立设计教案时,我还是不得法。这时,我们年级的老师和我的师父不约而同地提醒我,我在听课时不仅要听老教师上课的模式,还要思考老教师教案设计的意图,要多想想她为什么要这样问问题,这样问问题的目的又在哪里!经这一提醒,我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上似乎摸到了一些门道,课堂上学生与我的互动也渐渐多了起来。可我并不满足于这样微小的进步,我渴望我的课堂能像那些老教师的课堂那样活跃、生动、甚至有趣!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样的想法终于在上个学期的后半程慢慢实现了。其实能有这样的转变,还要说到王校长来听了我的一节随堂课。记得那节课后,王校长说我课堂上对学生缺乏更多地指导。虽然话语很简短,但却点醒了我。是啊,学生来学校学什么?他们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学的是学习方法。只有学会了学习方法,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地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这一点我是一直很认同的。但我却忽视了我教的还是群小孩子,我教他们学习方法不能只是简单机械地把方法告诉他们,而是要指导他们学着运用方法,让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渗透进他们的脑中,真正成为他们地所学。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想让学生理解“缭绕”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我不能只是让他们空说空话地理解,我要给他们创设一个理解的情境、一个理解的平台,我得请学生想想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气体缭绕的样子?这样,就一下子把问题和孩子们日常的生活挂上钩了,他们理解起来也就不会再是空说空话了。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要有很清晰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孩子的立场,要考虑到孩子的需求!

经过这么近一年的教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小学课堂和中学课堂的不同:小学课堂不仅要有知识性,还要具备一定地趣味性和生活性。所以作为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立场,关注到孩子的需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