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可施教
本来,应朋友之托答应写点文字,作为对《班主任成长日记》(以下简称“日记”)的评论。因有各种琐事打扰,开始看“日记”一书时也没太经意,把它划归到一般的班主任经验汇编之类随手翻阅。当断断续续选读了一些内容之后,我对作者王桂芝倒有了一种好奇心和油然而生的敬意。出差也带着这本书看,当把最后一页合上时,我心中跳出一种感觉:我被书里的教育故事和生命故事所感动,为作者作为班主任和学生心灵的相遇交融而感动,为这些鲜活的生命故事所书写出来的教育诗而感动。这不正是对我所倡导的“生态体验教育”的一种实践触摸吗?
《生态体验教育网》首页有句话:“只有先感动自己的生命,才可以谈论和实施教育。”感动是教育,也是生命最动人的节拍,是教育得以发生的精神引线。有句教育谚语:“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只有感动生命,教育才有魅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感动自己生命的体验,何来力量去推动、摇动和唤醒学生,诱发他们的生命感动呢?
当代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学生面前首先应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有生命中生动的东西。同时,重视自己可持续的健康成长,自觉加强业务进修和学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教育艺术。由此出发,去融洽师生关系,去发现和诱发学生的生命感动,创造教育生活中的生命韵动。“说实话,我从来就没有要出书的打算。只是和孩子们经历了太多的故事,让我感动。真心地走进他们,和他们一起选择诗意的栖居,他们洋溢的热情和全部的信任,真的能将人融化。”她已经将这样的教育意识变成了日常的教育行为,所以说起来显得不怎么经意似的。其实这就是一种有教育意义的原生态体验。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在王桂芝的职场生涯中,一个叫雅洁的孩子记述了自己是怎么近乎幸福地接纳王老师的:“老师,记得咱们的第一次见面吗?大清早,我赶到车站,发现好多同学都围着你叫老师好,我才知道你就是初中的老师。我急切地跑到你跟前,叫王老师好。你转过身来,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并连忙答应。我当时好高兴,感到特别骄傲!”
在实践探索中,我发现,一个老师要感动个别学生并不难,难的是能感动众多的学生。王桂芝的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她触摸到了感动众多学生的境界。在这种大面积生命感动之中,一颗敏感的、善良的、博爱的心灵就显山露水了。父母将孩子送往学校的时候,所牵挂的就是关心孩子能否像在家里一样得到关爱;学生每天和老师面对面的时候,内心的一种重要渴求也是希望得到老师平等的关怀和爱。雅洁向老师的问好是轻声的、怯怯的,饱含着一种对老师的爱,而在她的内心对老师爱的期待则是急切的、强烈的。王老师能够细心体察到学生的这种期待,并以恰当的时机和感人的方式满足着学生对师爱的渴求。“雅洁”们的学习生活因此而充满了愉悦和幸福的感受,于是学习也变得有趣和动人了。“您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像位母亲亲切地望着她的孩子们,像位农人欣慰地看着秋收后饱满的果实。您总是那样仔细地听我们的讲话、我们的争吵、我们的讨论,您像一张大网似的把它们全都网住,您说您喜欢听这样的声音。”
超越传统教师的偏爱
学生的真情话语,折射出一种真实的教育境界,这种教育境界中所蕴含的是一种教育之爱,王桂芝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率真的爱,纯净的爱,是从生命里流出来的如清泉般的爱。这种爱,在超越传统教师境界中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偏爱,也在超越学生同伴文化中对权力、金钱的崇拜等俗常关系。在当代,当公民精神和行为方式不断被呼唤和凸显的时候,一种具有平等、博爱精神的教师、班主任及其群体,显得格外抢眼。在王桂芝的“日记”一书和她的身上,我静静地感受着这种对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博爱,一种不假修饰的、令人感动的爱。这样的爱,对营造动情、令人尊敬的人道主义的教育氛围,是有其人文关怀价值的。
社会上曾一度流行过两种误区,一是把德育和教学都变成了枯燥的知识记忆和认知训练;二是把德育和教学看成截然对立的两种教育存在,学科教学仍然以认知训练为主,而在德育中则逐渐回归生活世界、凸显情感体验,一些实验性的德育活动已经有了生命感动,而学科教学则仍然没有恢复精神的光彩和魅力。其实,没有生命感动的学科教学是很难入脑入心的,因而缺乏动力支持。
我在生态体验教育的课堂教学探索中发现,科学知识的教学也可以变成让师生“怦然心动”的过程,日常教学也可以充满精神魅力,焕发生命的活力。王桂芝的课堂教学,印证了我的学术探索,可以作为一个有生命感动的课堂的案例。有学生这样写道:“您的声音虽轻,却有一种韧性。在课堂上,您的朗诵像是一种对课文的回忆,是如此轻车熟路,仿佛那些大师写作时,您就在现场。”
在这样有生命体验的课堂,会出现学生流连忘返的情景。在这种情景和氛围中,熏陶日久,学生便渐渐地用心灵回应着教师的真情感动,师生之间出现高频度的心灵对话。而且学生的心灵回应是那么的令人动容。“老师,刚离开你的那段日子,心里失落了好久,每每在夜里想起你,我都会偷偷地掉眼泪!”“老师,你身体还好吗?胃病还常犯吗?你苍白的脸色,让我们心疼,好好注意身体,我们大家虽然散落四方,但是,我们牵挂的都是你,老师!”
无论是学生用心语诉说和王老师的离别之情,还是毕业后表达对王老师的深情惦念,都言真意切,感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