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文章内容
“做元宵”引发的思考——谈学生德育的脱节现象
发布时间:2008-04-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蔡丽华

今天正值08年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元宵节,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识字1时传统节日这一内容时发现,孩子们平日里对洋节津津乐道,而在课堂上对我们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不大感兴趣,了解也甚少,因此决定好好给他们过一个有中国味的节日。于是,我就把下午的课调好,学生也分好了小组,材料也都有小组内的孩子进行了分头准备。我还邀请了几位生活经验的家长作为专家一起参与本次活动,指导他们做元宵。

下午一点半,家长陆续到场,开始忙活起来,洗盆、倒粉、和粉、介绍,一会儿就都满头大汗了。孩子们呢,倒也在一旁一边急切地看一边听着介绍,等着揉搓好的面团发给他们。他们都兴致勃勃地捏着、搓着,一个比一个动作迅速、敏捷,元宵大大小小的,放在盆里,煞是可爱。很快都做好了,家长把一大盆煮好的元宵分别带回了组里,一个一个分给他们吃,孩子们喜滋滋地接过一纸杯的元宵,津津有味地尝了起来,还大叫:“好吃,好吃!”四个小组都品尝到了自己和家长亲手做的元宵,吃了一锅还想吃第二锅。

今天的活动表面上看上去开展得热热闹闹,十分很顺利,然而几个细节却让我无比的震惊,隐含在背后的教育脱节现象是如此的严重:

一、 礼仪教育的脱节:

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礼仪。在今天的活动中,四组孩子没有一个孩子主动请家长先吃的,都是顺理成章地接过了家长手中递来的元宵,丝毫都没有想起要先让长辈吃,更不用说了;在活动结束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学生想起要和今天特地请来的专家们表示告别或感激,非要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才勉强挥一下手,嘴里说一句“谢谢婆婆”,而非主动地出自内心的真诚感动。也许是他们习惯了这样的伸手,习惯了我们家长的付出,对于家长的辛苦早已习以为常了。

二、 环境教育的脱节

有些小组活动效率比较高,速度比较快,很早就结束了品尝元宵的环节。然而,很快就有人发现,在盥洗室的水池里发现了好几个一次性纸杯(当然,不一定是我们班级的),还发现了很多粉团粘在水池里。还有几个杯子随意地放在了窗台、墙角、桌上,一些杯子还歪斜着,里面剩余的汤水都翻在了桌上,可照样无人问津,似乎都没有碰过这些杯子,一切的一切与他们无关。

记得就在开学第一天,几个六年级的大姐姐还把他们采访保洁员阿姨的感想放在国旗下讲话中,要求每一位少先队员都来爱护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在乱倒乱放的同时,孩子们的心里有没有想过保洁员阿姨的辛劳呢?我们的爱护环境怎么就这么难以落实呢?

三、 责任意识的缺失

活动结束了,桌上尽管用了一次性台布,但是粉还是到处都有,一些小组的胡萝卜汁水都流在了桌上一大滩,没有一个人过问。经过提醒,好像都不愿意对付这道难题,最后,还是小组中的老专家亲自打扫了战场,把桌子都擦干净,但是孩子们还是不愿意跟着做,有的看只当没看见,有的催了半天才帮忙排了一下桌子。他们才是班级的小主人,清理教室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他们在此次活动中的责任意识又在哪儿呢?

四、 自理意识的缺失

活动最终结束的时候,我环顾四周,孩子们各自带来的调羹有的还横插在纸杯里,有的就散落在桌子上,有的面粉多了也不知道是谁的,几经询问都无人认领。等要放学的时候,才想起来我的东西找不到了,再四下里寻找,发现了,偷偷带走。乖乖,连自己吃饭的家伙都看不好!

一次做元宵的活动,让我看到了当代孩子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很多简单的习惯还都没有养成,很多应该注重的礼仪都没有讲究。他们是那么的事不关己,他们是那么的坦然相对家长的付出,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难道教育真的是那么的脱节?

“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效” 成了我要思考的问题。作为家长,孩子没法做的,我们可以做,孩子可以做的,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多做!不能让孩子从小有依靠大人的定势思维,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千万不要出手,最好是该出手时也尽量少出手!作为教育者,也许我们应该少说一些“要做到什么”,而要对孩子的每一点习惯或礼仪进行常态化的检查,并多在类似的体验活动中不断地引导和反思,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真正在成事中成人,真正落实科学的儿童立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