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目前,中小学教育正面临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实现这个转轨,需要取得全社会的共识,家长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中一环。
就这个话题,我想就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
要有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独立其学习意识,拓宽其知识面。我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培养。从孩子学说话起,就购买通俗易懂刊物,开始时由大人讲给他听,后来慢慢让他自己看,看完了合上书把学到的讲给大人听;对一些有声读物,就允许他一边听,一边玩。由于从小的熏陶,孩子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很少给孩子买零食,只要可能,就买书。有时出门孩子玩累了,想坐出租车,我鼓励他乘公车,省下钱买一本同等价值的书作为奖励。随着年龄的增加,属于他自己的藏书越来越多。我要求他自己整理,教他从小爱书。小朋友来家作客,鼓励他拿出藏书和大家一起看。现在二年级了,就让他通过查字典来解决难字;遇到不懂的问题,引导他查阅参考书目来解决;节假日有空,就带他去书店博览群书,扩展他的知识面。
在现代家庭中,电视也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电视的有声、有色、有形更能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学起来更直接、更容易。所以,我有选择地让他每天都能看电视,像《兰猫淘气三千问》,中央七频道的《棒棒虎神游中国》等,孩子学到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有的甚至连我自己了不甚了解。
二、制订行为规范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八、九岁的孩子还没有太多的自制能力,这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给予合理制约。我规定每天放学回家可以喝点水,吃点心,稍稍休息一下,再做作业。原则是:先做完作业再玩。这习惯从一年级保持到现在。当然,他有时也会玩得忘了做作业这回事儿。只要我或他父亲稍稍提醒一下,他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作息时间要规范,学习行为要规范,生活习惯也要规范。平时,我们会在合适的时候,因地、因时地告诉孩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如:接电话先说“您好”;进房间要先敲门,上车要让座等等,从生活的细微处教育、约束孩子,让他知道哪些事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从小有一个好的行为规范。
三、给孩子宽松、和谐的家庭学习环境
有一首歌大家都熟悉:“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伤的时候,会想到它……”这是孩子,也是我们成年人对家人的一种最深切的企盼。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员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心,彼此宽容,共享快乐,共分忧虑,孩子生长在这样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下才会有健康的心理,他会性格开朗,情绪稳定,情感丰富,当孩子有困难时,会从家庭中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相反,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气氛沉闷,受伤最多的就是我们的孩子。我和孩子的父亲非常注意这一点,平时有什么不愉快,从不在孩子面前争论;对一些可以让他参与的家务事,尽量让他参与,增加他的主人翁感。
孩子和我们朝夕相处,我们的一言一行起着言传身教,人格示范作用。平时,我和爱人十分注意在家中的以身作则,在家中从不讲脏话,多用文明语言;从不在孩子面前对别人口头论足;出门办事行为举止得体……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对自己、对孩子都有利。所以,在此要提醒我们的家长朋友;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定要检点自己的行为,防止“上梁不正下梁歪”。
四、和孩子交流
“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浇心”。和孩子交流,及时掌握他的思想动向,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从孩子幼儿园起,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临睡前说说话,让他将一将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有意义的事,发现有问题,及时引导。当孩子情绪有变化,考试前后要多交流一些。不要刻意要求分数的多少,只要孩子尽力就行。有时过程要比结果重要。
和孩子交流也是一门艺术,话多了不灵,话少了起不了作用。我总结了几点:(1)时间要细:不要自己忙,没时间,其实散步、看电视、择菜、洗碗都是可利用的时间。也可以要求孩子和你与一起做这些事,便做事边谈;(2)内容广泛:社会的、自然的、道德的方面都可以;(3)态度要平和:放下架子把孩子当朋友,才能让孩子讲真话;(4)方法是多问:及时评讲,适当提醒,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说教。要既往不咎,不要翻老章,不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都不太差,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制约了孩子的活动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与人交流的权利。家长朋友们,当我们在为生活忙碌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孩子——留一点时间给我们的孩子吧!哪怕只有每天的几分钟。那么,孩子回报给我们的将不止是一点,而是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