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文章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2008-04-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晴薇

学校常州二实小

年级:四年级

班级:3)班

人数:52

学科语文

课题:作文指导:学跳集体舞

设计者:王晴薇

日期:2007.6.1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唤起他们的观察和体验积累。

2、通过作前指导和作后点评,使学生明白如何能写好自己在体验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做到有独特感受、具体、生动。

3、引导学生学习选择,发展思维;捕捉、表达自己的内心,与人沟通,实现习作教学的育人价值。

二、目标制定依据

1、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四下以后,在自主习作中更喜欢记事,尤其喜欢在习作中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这也反应出他们内心开始变得丰富、细腻这一年龄特点。学生近阶段的叙事作文,大体可划分出三个层次 :两成多学生较好——叙事中经历和感受交融,经历具体,感受丰富,叙事细腻、立体;三成学生存在缺陷,在叙事中或者只关注经历,或者只关注感受,或者经历和感受相互割裂,不能交融成一体;四成多学生问题较大,有的写经历过于简单,跨越度很大,有的纯粹叙述,没有感受或者感受零星点滴。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即在表达感受时,有两层学生不会描写自己身体或心理的某些反应、感觉。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不够自然、真切,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分析原因,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情感变得丰富,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同步发展,自觉不自觉地会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我认为他们在感兴趣、有挑战的活动或事件中是有观察和体验的,关键在于不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充分表达。而平时学习和感悟到的写作方法没能内化为知识和技能。我试图把以上问题作为教学中的着眼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中、有效的指导,从而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激发学生习作的激情,唤醒他们的体验积累,二是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写作实践理解和内化写作方法,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2、教材分析:

四下教材中共安排了7次习作,其中5次是话题作文练习,有关于春游活动的建议、推荐雏鹰奖章获得者、写生活中的新发现、谈谈对热点话题的看法、参加讨论后写一篇文章等。每一次习作训练都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的宗旨,要求分别是内容安排要有详有略、写具体和写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最后一次习作安排“记一次体验活动”,这与前面的习作在内容上有相关性,因为每一次观察、发现、讨论都伴随着丰富的体验。本次习作要求写好自己活动中的经历和感受,向读者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由于这是最后一单元的习作训练,还要考虑在教学中落实前几次习作训练所提出的要求。现在四下临近结束,还要考虑和五上的衔接,而高年级习作以篇的训练为主,现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篇的意识,作一点结构安排的指导。

前期我做了两件事,先引导学生了解习作要求,认真阅读例文,对写作的方法有所感悟。再组织学生在一周内学跳集体舞,注意积累观察和体验,并用练笔的方式进行记录。本堂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迁移前期学习中掌握的方法,调动积累,练写自己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段经历和感受。后期我计划指导他们完成以学跳集体舞为内容的整篇习作,学习安排结构,做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作前指导

1. 揭示课题

2. 组织赏析,适当提升

渗透“篇”的意识

3. 提出要求

1. 略说感受

2. 品读精彩段落,感悟方法。

3. 明确要求。

教结构: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帮学生感悟方法,明确要求。

写作实践

1. 情境创设(播放录相)

2. 组织交流,适当提升

3. 巡视指导,抓取典型

1. 看录相、照片唤起回忆

2. 简单交流

3. 完成片段

用结构:唤起学生体验积累,激发他们说和写的欲望。帮助学生捕捉、表达内心,通过写作实践内化方法,形成技能。

作后点评

1. 组织交流

2. 随机点评,抓住行为与感受的是否生动具体、相互交融

3. 适当提升

1. 交流习作

2. 倾听并记录亮点与缺点

3. 点评

反馈指导的有效性,强化习作要求。促进学生间分享,互通有无,在互相学习中共同提高。

修改初稿

提出要求,巡视指导

同桌间互评、自己修改

帮助学生提升习作质量

总结提升

组织听读

听读一、二两段合成篇

帮助学生建立“篇”的概念,同时感悟范例中的语言、描写和情感表达方式。

反思重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