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年级:四年级 |
班级:3班 |
人数:51人 | |||
学科:班会 |
主题:小家务 大智慧 |
教师:王晴薇 |
日期:2006.10.24 | |||
一、活动目标: 1. 鼓励队员学习家务劳动的技能和技巧,提高队员动脑、动手能力,养成“巧干”家务的习惯,体验做家务的乐趣。 2. 强化队员在生活中学习生活的意识,促使他们养成处处留心的习惯。 3. 创设友好竞争的氛围,促进队员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 二、主题分析: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 “变聪明”的内心需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加上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发挥创造性,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水平了。以这个主题开展活动,是受到了我们班全体学生的欢迎的。我们三年级时的“变聪明”主题主要围绕着学习活动展开。我感觉学生在升到四年级以后,自我意识增强了,探索和尝试新事物的热情高涨,经常会向老师和父母要求参与某项活动或完成某个工作。老师和家长也意识到了他们的长大,给予了他们许多独立和锻炼的机会。在这个基础上,我和学生们都想到了要把“聪明”更多地用到生活当中去。 说来也巧,最后确定主题却源于这样一件事。按“成长系列习作”训练计划,国庆长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10月6日是中秋节,和家人一起做一回饼,感受传统文化和体验天伦之乐,用习作记录做饼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学生非常喜欢这个新奇有趣的作业,约定在10 月8日那天带着自己做的饼和同学分享。在10月8 日的活动中,学生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饼,边谈论学做饼的趣事,竟然乐得捧腹大笑,原来许多人都把做饼当作捏面团游戏,饼做得不像还弄得自己身上和厨房都一团糟。我联想到学生最近的小作、日记经常会写到做家务,有的在学做的过程中还有过挫折和教训,这应该也是他们重要的家庭生活内容。在和学生父母的交流中,我感觉到爸爸妈妈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一些生活本领,只是有些担心孩子不会做,会越帮越忙,或者觉得要教会孩子做,不如自己做爽快。在学生中调查得到的信息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人小不会做家务,即使想做爸妈也不让做;五、六年级学生会做却没时间做,父母也更希望孩子把时间精力花在学习上;而三、四年级的学生有时间做,也愿意做。是不是班会活动可以在这上面做点文章,帮帮小家伙,引导他们在学习之余学做家务,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学习劳动技能,长点本领,为父母分担一点生活压力?就目前的这些情况看,可以在三年级学习活动“变聪明”的基础下,开展后续活动,在做家务要“巧”字上想招,让大家学点本领、掌握些巧招妙招。 前期,在做饼事件中大家总结出一条:家务劳动学问多,只有学得心灵手巧,才能做得更好、更快、更省。这成了我们确立的活动的个人目标。接下来,班级里开展了一个名为“寻找家务小岗位”的活动,要求大家在两周内找好岗位,通过三条途径学习做家务的本领和窍门,一观察父母;二学习书本;三自己创造。每位学生都要亲身实践,并且写下体验日记,培养学生处处留心,向生活学习的习惯。最后开展一次“小家务 大智慧”主题活动,让大家显显身手亮亮相,切磋本领过过招。在团结友好的氛围里,交流做家务的高招、妙招,窍门和秘诀,享受学习的乐趣。强化做家务也要求好、求快、图省,要聪明地做,心灵手巧地做的意识,事事有创造。 | ||||||
活动过程 | ||||||
活动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绝对现场5’ |
1.播放学生在家做饼的四类典型录象(浪费、父母代劳、不成形、心灵手巧) 2.引出主题。 |
观看录象,自由交流。 |
通过录象重温做饼的有趣和尴尬,让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自嘲中明白做家务也有学问,处处留心多学习,可以让自己变得心灵手巧。 | |||
二、实话实说10’ |
1.出示交流专题: (1) 节约型 (2) 省时型 (3) 解决疑难型 (4) 废物利用型 2.发布“一点通”秘诀: 举例介绍自己学到的做家务的巧招妙招,说明了解的途径。 |
以小队为单位开火车交流、汇报,其他小队可提问、质疑。 |
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分享做家务的窍门和妙招。让队员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促进队员相互学习。 | |||
三、纸上谈兵10’ |
1. 智力竞赛“帮帮他”: (1)情景表演 (2)众说纷纭(大家想注意,出点子) 2.辨一辨: 请出“家务能手”妈妈代表做裁判。 |
每小队商量后派代表回答。 |
让队员调动所学和已知,发挥创造性,解决家务劳动中的实际问题。在辨析中掌握正确处理方法。 | |||
四、现场比试15’ |
1.比试: (1)洗带渍的茶杯(提供盐、牙膏、洗洁精选用) (2)晾衣服(湿衣服、袜子、衣架) (3)限时剥毛豆(带皮毛豆) 2.师生总结:做家务+聪明=快乐 |
每小队派代表参赛 |
让队员体验实际操作,在友好竞争的气氛中展示做家务本领,掀起活动高潮。 | |||
反思与重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