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年级:六年级 |
班级:1班 |
人数:53人 | |||
学科:班队 |
主题:过年啦 |
教师:郦少春 |
日期:2007.1.4 | |||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活动,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来历,习俗以及与春节相关的一些内容,在此过程中积淀知识,发展技能。 2.激发学生对中国民俗风情的喜爱,提高他们的鉴赏美、评价美、表现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选择、提炼资料,以及用相关资料说明自己观点的能力及在集体活动中大胆交流、快乐分享、团结合作的能力。 二、设计依据 背景分析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的思考 因为在报纸上看到了春节申遗的信息,有一次,在与几个学生的交谈中,我特意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什么节?”学生有的说“儿童节”(国际),有的说“圣诞节”,有的说是“春节”。我追问喜欢春节的原因,学生说可以拿压岁钱,可以大吃大喝,可以无忧无虑地玩,其他的就说不出什么了。 就从与学生的一次对话中,我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学生了解实在太少, 希望我们的学生拥有丰富多元、自由开放、富有创意的心态是我们今天教育的目标。但我以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蒸发掉了,或者淹没在人群当中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就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或者注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让孩子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背景分析二:洋节与传统节日的思考 “洋节”的锐不可挡与中国传统节日的逐步流失也是近来学术界和网络中讨论得甚为热闹的一个话题。洋节与传统节日还是有区别的,洋节追求的是个体的狂欢自由,而我们的传统节日的过节方式是含蓄而内敛,注重的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但许多人认为洋节不但可操作,还体现在它善于将节日的内涵变得积极。以西方万圣节为例:万圣节在起源时被西方人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惟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所以万圣节也是西方人的“鬼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象征万圣节的形象的巫婆、黑猫、南瓜,也都有一张可爱、友善和滑稽的脸,儿童登门唱歌讨要糖果也给这个洋“鬼节”带来了欢乐。 中国也有鬼节,还有清明节。但最近几年烧纸在城市中被取缔,放河灯等新的方式一时还无法普及,就造成了人们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淡漠处之的现状。 个人认为,生活在中国,就应该让孩子做个快快乐乐的中国人,认同他们生长的地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消化成自己的人文素养系统后,再去欣赏莎士比亚或者海明威或者屠格涅夫、川端康成,或者欧美的流行文化,就不会让自己空无所有,到处飘浮。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背景分析三:学科育人价值的思考 课前,认真学习了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张永的《刍议“学科育人价值”》等文章,了解了学科育人的相关理论,明白了对“学科育人价值”的理解要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要有育人立场,一是要多层次、多侧面来理解“学科育人价值”。 就学校来说,班队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学校积极倡导全体班主任老师要让班会课富有教育性,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在内容方面要有拓展性和实践性,最终取得实效性。而坚决反对班会课内容安排上的随意性和事务性,上课方式上的说教性和包办性。 我还从大队部了解到寒假中有一个关于“春节”的探究性活动,基于以上几点的思考,再考虑到“春节”的跨度还是比较长的,从送灶到元宵,接近一个月。如何最大化发挥探究性活动的育人价值?我决定和我的学生一起,把探究性活动提前搞起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他们选出了几个自己喜欢研究的内容:年俗的研究;春联的研究;饮食文化的研究;年画、窗花的研究等。我还在和学生一起讨论中形成了这次探究性活动的几个系列活动: 活动一是按非正式群体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自主选定内容自主研究,研究方式不限,研究时间一个星期; 活动二是展示研究的成果,展示方式自主决定; 活动三是利用寒假,通过实践体验,感受并宣传春节的文化内涵; 活动四是在开学后组织一次活动总结,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参与本次活动的感受和成长。 | ||||||
活动过程 | ||||||
活动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前期活动回顾 5’ |
简要叙说前期活动情况。 |
与老师一起共同回顾。 |
引出本次活动主题。 | |||
分组汇报 33’ |
学生在分组汇报时,及时介入,通过追问,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
1.表演《年的传说》; 2.对春联; 3.小品《年夜饭》; 4.剪窗花、编中国结、写福,互赠新年祝福。 |
了解年的由来,春联的知识,传统的饮食,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 |||
活动总结 2’ |
总结本次活动情况,并提出下阶段活动的具体要求。 |
了解后阶段活动的具体内容。 |
保证后续活动的有效开展。 | |||
反思与重建 |
这节班队课是系列活动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了各自研究的成果。 我认为,一次精心设计的班队系列活动所起到的教育作用远胜于一百次空洞的说教。因为,班队活动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就这节班队课,我认为达到了以下教育目的: 一、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活动一开始,按非正式群体自由组合,我们班没有一个同学被排斥在小组之外,营造了和谐的班级文化。 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在各个小组自主准备的过程中,他们有的上网,有的采访,有的自己制作PPT(今天现场展示的PPT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有的学着剪窗花、编中国结,有的忙着练习写福字、创作对联,有的还忙着排练,动手能力、协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三、提升了学生的策划、展示能力。 四、丰富了知识,加强了民族精神教育。 五、自主性、实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