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生命教育>>心灵手记>>文章内容
在实践中演绎生命的精彩
发布时间:2008-04-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金旭峰

闲暇中翻阅《常州晚报》,不经意间一篇题为《开在尘埃中的花》的文章跃入我的眼帘,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住在青果巷里的老人。一位用英文介绍自己做的酥饼,一位悠闲地卖着自己种的花。这两位老人家境一般,普普通通,但他们却把一件小事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正是因为他们从中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正含义。幸福,不在人的普通与高贵,不在事的伟大与渺小,关键在于实践经历的过程中能否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能,那么他就是幸福的。正如这两位老人,他们来自布满尘埃的大千世界,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独特的姿态静静地绽放,灿烂地绽放,一如这文章的题目淡雅却耐人寻味。

读到这不由得想到了我们从事的这一职业,面对的这群孩子。我们从事的是基础工程,可以说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奠基性工程,可见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和重要。但这条路可以说走得曲折蜿蜒,曾经教师在教书育人这一功能上放大了前者,并唯书而教,有教书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从不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也不同程度地被压制、被遮蔽和被忽视了。在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之后,尤其是叶澜教授提出“生命·实践教育学”之后,给我们指明了道路。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而我们教师努力要实现的就是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在理论世界、生命世界与实践世界之间,实现沟通与融合,并把这种融合变成创生新生命、创生新世界的源泉,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为学生追求生命的价值而奠定基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有以下三点感受:

一、生命是丰富的,在经历中不断充实

成功者,不一定有过人的学历,但很多有丰富的阅历。正是在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的接触中,在摸打滚爬中,他们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提升了原有的智慧,在某一个领域崭露头角。换者说尽管有人一生磕磕绊绊,但静下心来梳理内心一角的话,总能找到让自己一生难忘的瞬间,强过于空白的人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惟有经历过的,实践过的,才能给学生留下最真实、最深刻的印象。而空洞的说教、传授,只会如过眼烟云。

二、经历是多元的,在过程中完善个性

在确立了儿童立场后,学校从多层面、多角度组织活动,意图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活动是多样的,而感受也是多味的,有收获鲜花的成功,有挥洒泪水的失败,有再接再厉的激情,有挫折无助后的沮丧……而这一切从四周向核心围拢,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着学生的个性成长。这种经历是必要的。

社会在进步,但却越来越多地读到有关学生不堪忍受心理重负,选择放弃生命的报道,为何他们要用如此过激的手段?为什么对于生命如此轻率?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追问的话题。因此尽快让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让生命悲剧不再重演,已是迫在眉睫。

三、幸福是简单的,在实践中寻找真我

做“新基础”很累,但每个“新基础”实验者依然在这条路上快乐地行进着。一是上海华师大专家以其务实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追随者;二是在研究过程中,孩子的每一点成长进步都让教师感到由衷的幸福,我想这就是师生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灿烂绽放的魅力吧。从这个意义而言,幸福就是这么简单,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虚名暴利。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到过程的精彩,虽然每个生命最终都是死亡,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却会因每个人不同的选择而变得不同。因此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应该让学生知道生命不仅是完整的而且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绝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个体。一个人的生命之旅是黯然失色还是光彩夺目,关键在于其个性能否得到最自由的张扬,自我能否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我想前文中提到的那两位长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生命是情感的生命、意义的生命、价值的生命。引用莫兰的一句话共勉:“教育应该重新变得不仅仅是一种职能、一种专业、一种职业,而是一个济世的任务:一项使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