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生命教育>>心灵手记>>文章内容
生命,在班级中诗意栖居
发布时间:2008-04-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娟

人,诗意地栖居。

这一出自荷尔德林的诗句,经过海德格尔的哲学阐释,广为人知。

每每思考这句话,便会联想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便是生命的成长。当孩子踏进学校,走进班级时,他的生命成长便和“这一个”班级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如何充让班级满着生命成长的气息?让班级呈现出生命成长的活力?让学生生命诗意地栖居?生命·实践教育学派高屋建瓴地指明: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为班级定下了成长愿景:让感恩成为生活态度、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让快乐成为生活能力。叶澜教授倡导,从活动的观点出发,要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成长基础。于是,围绕这一长程愿景,开始努力为生命发展提供良好“土壤”。

“土壤”之一:热爱个体,充满生机

班级建成之初,现状堪忧。是整个年级唯一的非实验班,且男生居三分之二以上。是一个不能安静下来的班级,秩序的规范成了班级的最大问题。经历了较长时间心态的调整之后,自己开始渐渐平和下来。知道教育的功效并不是能立竿见影的。教育的作用就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不由得想起杨瑞清校长的“花苞心态”来: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和谐时代。这三句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话,那样清晰地警示我们,教育孩子,态度才是关键。而教育孩子,我们需要的态度就是——热爱。热爱孩子,不仅热爱他的优点,更多的应该热爱他的缺点;面对差异,不仅是包容和理解,更多的应该欣赏和呵护。

带着花苞心态去思考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朵花期不同而又含苞待放的花;带着热爱的眼光去观察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如一朵鲜花般生气勃勃;带着呵护的观念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真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绽放的声音。

在我的电脑里,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文件夹,记录着他们平时的点点滴滴。从他们刚刚告别拼音的学习,开始学写话,我就把他们充满童趣的语言保存起来,登录到班级网站上。至今,已有一百多篇。而校内校外的每一次活动,我都用相机摄下了他们的瞬间精彩,以“缤纷童年”为题发到班级网站,不断更新着他们的成长信息。家长会上,还制成了PPT,让每一位家长感受着孩子在班级中成长的痕迹,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生命的被关注,被尊重。

对于有着差异的生命个体,我所要做的便是更多的呵护。学生晓豪是个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学生,课堂不仅影响了自己,还常常搅得课堂不能安宁。而且身上还有着这样那样的坏习惯。为了帮助他,我专门为他建立了一本个案记录本,并把这本本子题名为“倾听花开”。每日和他以及他的家长用笔沟通。有进步了,我会在“倾听花开”本子上写一段鼓励他的话,再写一段话给豪妈,让豪妈也为孩子的进步高兴。表现不好时,我也会在本子上与他交谈,告诉他错在哪里?该怎么去做?再给豪妈留一段话,告诉她此时怎样和孩子沟通。也要求晓豪每日看到我写的内容,回一段心里想说的话,以此来锻炼写话能力,纠正不良习惯,培养正确观念。特别有进步的时候,我还会在本子上印一朵花,当孩子有了十朵花时,我便会送上一本书,以表扬他一个阶段内的进步。当“倾听花开”换到第二本时,晓豪的各方面表现已有了一定的进步,也改掉了很多坏习惯。

两年多来的实践让我明白,只要对生命个体充满热情的期待,班级就有无限的成长空间。

“土壤”之二:健全人格,打好底子

教育即生命。它需要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而我以为,通过诵读与感恩教育,能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在生命的起点为学生打好生命的底子。

每日中午,我为孩子们大声读书,让孩子体会读书的快乐,而我则独享孩子的专注与投入,认为那神情是天底下最美的。通过两年多来的日熏月陶,孩子渐渐地爱上了读书。二年级下学期,我们组织了“亲子、师生三方共读”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孩子、家长阅读后的心语不断被杂志、书籍采用,学生的心也因阅读这本书而凝得更紧。

三年级起,我从阅读兴趣的培养转至阅读量的积累。学期初,便设计了“快乐阅读”漂流卡、“快乐阅读”记录卡、“快乐阅读”心语卡,以此来量化学生的读书,打好学生生命的底子,真正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每周我们都要进行感恩回顾,让孩子写下你最想感谢的人以及感谢的话语。我自己也常为孩子写感恩条,让孩子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遇事会学着为别人着想,对别人为自己做的事会表示感谢,感恩的心在孩子们的心里渐渐萌芽。有很多家长与我交流,感恩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了欣赏别人,变得更加懂事了。甚至我们的家长也受到影响,开始为孩子们写起了感恩信。感恩,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有一位十分内向的男孩在他的感恩本中这样写道:爸爸,今天我做完作业你让我出去玩,我好开心,我要谢谢你。这一封出自孩子内心的感恩信,触痛了父亲的心。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过于严厉,是不是剥夺了孩子的玩耍自由。至此以后,他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至今我还珍藏着学生写给我的一张感恩条:老师,我觉得你真美!美在爱学习、爱读书!我要向你学习!这让我觉得:生命化教育真是教学相长的教育,达成的不仅是学生的自我成长,也是教师的自我实现,师生共同臻于自我的完满实现与超越。

“土壤”之三:沟通家校,形成合力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激荡,它就不能称为教育。然而,这种触及仅仅依靠教师一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激活家长,让每一个家长都为学生生命的成长尽心尽力,那么个体生命的丰富和全面发展才有了更大可能。

为了让家长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让教育真正形成合力,我开始给家长写信。在已写成的十七封信里,我与家长谈读书、谈感恩、谈课堂、谈生活、谈运动、谈复习,家长在全方位地了解学校教育的同时,也积极支持、配合着我的工作。我与家长之间还进行了网上实时沟通。每周四晚九点至十一点,我们在名为“心聚三三”的QQ群上相聚,聊我们永远也聊不完的话题——孩子,在这个QQ群上,很多家长带着焦虑而来,又携着舒心而去。我们分享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也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

二年级时,由家长群里的领军人物秋语,组织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此后,秋语主任带领的家委会便成了让班级健康成长的一支重要力量。运动会上,她们出资给全班学生送上一只水杯,为学生鼓劲加油。班级布置,她们群策群力,让班级面貌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景象。班级文化建设,又是秋语主任根据班级成长的需求,设计了富有文化内涵的班徽。外出活动,又是家委会的家长朋友们全力相助,这才有了愉快的马山之行、动漫展参观。

更令人感动的是,“亲子、师生共读”完《乌丢丢的奇遇》之后,秋语主任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为学生出了一本质量上乘的小书,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几个家长朋友们又自发组织了“诗篓子”团,她们在家长会上、金波老师见面会上吟咏诗歌,给学生一种很幸福的心理暗示:家长正与你们一起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她们还常常聚会,讨论的核心话题就是怎样做才能让班级更好地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这一切,也让我有深深地感触:只有激活家长,关注个体,融入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生命·实践教育。也只有这样,生命,才可以在班级中诗意栖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