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育随笔>>文章内容
由陶行知“喂鸡”想起的
发布时间:2007-04-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谭夏

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演讲前,他做了一件这样的事情。只见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他掰开鸡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

陶行知真不愧为平民教育家,他采用了人所共知的“喂鸡”这件平常的小事,来比喻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三种不同境界,教师好比是喂鸡人,而学生恰似那只“被摆布”的大公鸡。三次喂鸡,喂鸡人为了想让大公鸡吃米,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喂鸡方法,从而收到了不同的效果。第一种情况下喂鸡人按住大公鸡的头,强迫他吃米,虽然大公鸡被控制了,但是起码张嘴还是由他自己决定,比起第二种情况还是有些自主权的。最可笑的是,第二种情况,把米硬往他嘴里塞,喂鸡人都恨不得替他消化了。作为旁观者特别是教师而言,我们很能理解喂鸡人“望鸡成凤”的迫切心情。而大公鸡三次面对同样的大米,喂鸡人不同的举动导致鸡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不同的情感激发了他不同的行为。

正如《学记》中一句古语说得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由此,我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深有感触。当我再回忆起自己课堂中的一些行为时,也觉得在无形中,我就在充当着这个幼稚的喂鸡人。作为一名新教师,很多时候对学生的了解是不够的,所以当我在电脑前敲下一篇教案时,还是从教材,从自身角度考虑的比较多。我原以为只要准备一份设计独巨匠心的教案,就可以呈现一堂精彩的课。于是我总是通过各种渠道,然后集各家之大成,结合自己学校现有的条件,把关于同一内容的教案有机组合在一起,拼成一份天衣无缝的教案。等到上课时,我就根据我的设计和想法,一步步上下去,每次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听得饶有兴趣,实验做得忘乎所以。可是慢慢地在课堂上我感觉到一种负罪感,一种剥夺学生自由的愧疚。对呀,原来这么长的时间,我就像那个喂鸡人,我虽然没有按住学生的头,但是我牵着学生的鼻子。虽然他们也没有怨言,我课堂教学怎么设计,他们就怎么配合,课堂上他们也有收获,有进步,长期以来也习惯了这样的教与学的模式。但是如果我适当的把课堂权利让一些给他们,课堂设计尽量从他们的喜恶出发,多考虑他们的感受,多问问学生这样做你们是不是喜欢?也许这样他们能学得更愉快,他们的学习才更有创造性。突然之间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都是一厢情愿,一厢情愿的备课,一厢情愿地上课,用自己的意愿主宰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虽然他们也“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如果我更多的注意他们的口味,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发展,变一厢情愿为两情相悦,那不是更好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