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开学第一天,接到家长电话:孩子眼睛近视,目前不打算配眼睛,想将座位往前调。又一家长电话:孩子说上学期同桌上课总是影响他,孩子希望和某同学(三好学生)坐。
是需要调整座位,有的学生个儿冒出来了,挡了后面同学的视线;有的一对同桌都显得好动好说,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忙不完的事,说不完的话,以致于上课、作业都不安心;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时缺乏领头雁……
新学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都对新学期充满了憧憬,充满了希望。
整理好书包,挺直腰板,每个同学都正襟危坐,期待、忐忑的目光中,开始等待老师给予新的安排。
刚想淋漓尽致地发挥一下掌控学生“命运”的大权,忽然几天前学到的一句话“班级生活应该是师生共同创生的”( 叶澜教授提出)闪过脑海。对,调整座位也应该是师生共同创生的班级生活内容之一,何不先听听他们小脑袋瓜里的真实想法,说不定,学生的交流过程会给我们教师提供不少真实的、未知的信息,为我们调整座位乃至班级工作的开展创造契机;交流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相互沟通、相互教育的过程。于是,便有了下面的一段故事。
[实录]
师:(真诚坦率)亲爱的同学们,新的一年,你们又长了一岁,也逐渐变得更有思想了。今天,在我们调整座位之前,老师想听一听你们对目前座位的一些想法。你对现在的座位满意吗,为什么?当然,你也可以直接表达一下你的愿望。老师会在调整座位时尽量考虑你的意愿,努力为你创造条件。
生:(部分学生急于表达,纷纷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还对同桌做起不屑的动作。)
师:不要急于表达。建议每个同学都静下心来把问题想清楚,想周全。并试想,如何用一段话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生:(伏在座位上认真地思考问题,梳理思路,整理语言)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真实想法。
生1:我对自己目前的座位很满意,因为我从其他组调到这里后,我和我的同桌交上了朋友,我们在一起都很开心。(哦,原来两个同学在同性别的同学交往中更多时候是落单的。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
师:真好,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生2:我对目前的座位不满意,因为我们四人小组活动时,大家不能好好地开展小组活动,不按规则开展。
生3:我对自己的位置也不满意,我们小组活动时,王某很烦,不好好参加讨论,还要捣乱。(说完,四人小组中的其他同学也举起手来)
生4:我也不想再和王某坐同桌了,他上课总是不听,有时还要跟我讲话,平时还经常随便拿我的东西。
师:(面对王某)看来,你的表现引起了公愤,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啦!要不,同桌都要找不着的呀!
生5:我们四人小组活动时,朱某也经常不参加讨论,别人讲的时候他又不好好听。
师:好,老师知道了。小组活动的情况是我们衡量的一个角度,还能从其他角度或综合多个角度来思考一下你对自己座位的满意程度吗?
生6:我不喜欢我现在的座位,因为许某经常和我吵架。
生7:(生6的同桌 急不可待)我也不喜欢和吕某坐,因为他很小气。
师:你们俩有没有想过,你们为什么老是争吵?看来,两个人不能只指责对方,应该好好问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太计较了,都不肯忍让,都不够宽容。
生8:我对目前的位置很满意。因为上学期我因为看不清,老师帮我往前调了,我不仅看得清了,而且我周围的同学都很友好,我们相处得很好。
生9:(生8前面的同学)我和我的同桌虽然也经常有矛盾,但我们很快就好了,所以我依然想坐在这里。不过,我希望上课时后面的两个同学不要经常讲话,影响我们听课。
师:听,他说得多好。看来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那是正常的,只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应该不影响感情。同时,他还提醒了后面的同学,也告诉我们大家,同桌的友好不能表现在上课时悄悄讲话呀!
生10:我有点满意有点不满意。满意是因为吴某脾气好,我们很少发生矛盾。不满意是因为他不讲卫生,如果他改掉这个毛病,我还是很乐意和他做同桌的。
师;老师很欣赏张某(生10)思考问题的方法。他能客观地评价他的同桌,既看到同学的缺点,也看到了同桌的优点。同时,他非常诚恳地向同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显得非常友好。
师:吴某,你喜欢你的同桌吗?
生11:(吴某)点点头,憨憨地笑了。
……
师:今天,老师非常欣喜地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之间能坦诚相待。当然,老师还要特别谢谢同学们对老师的信任。听了大家的交流,老师要表达这样几点意思:
首先,不要把调整座位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的进步与成绩都是靠我们自己,依赖同桌帮助你、影响你,首先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要客观地看待同桌之间的矛盾。大家都知道,连我们的舌头和牙齿在不经意的时候也会“打架”,再亲密的家人、朋友之间也会发生矛盾。所以,相互之间有争执也是正常的,如果大家相互理解,宽容对方,不斤斤计较,那么同桌就会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两个人就会相处得和谐、快乐。
最后,要请同学理解老师。因为老师站在整个班级的角度编排座位,要综合考虑很多客观因素。所以无论座位是否如愿,都要用上面两点来说服自己。
[启示]
调整座位,一向是教师一手操办的班级事务,是班主任个人意志的体现。一般教师会关注这件事产生的后期效应,但往往忽视其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
一、 唤起学生班级主人的意识
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受班主任班级管理方式的影响。一
贯的居高临下造就的是言听计从、束手束脚的被摆布者,一贯的放任自流造就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唯我独尊者,而一贯的民主平等造就的将是有思想,有见地,敢想敢说的自主发展者。作为班级生活的组织者——班主任,要把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放在首位,改变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生活的创生者和实践者,唤起学生班级主人的意识,这样才可能培养起学生的班级责任感,班级亲情感。
二、 搭建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
班集体是学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首先接触到的一个群体。学会交流沟通,
又是走出自我的必经途径。同学之间虽然不乏一般的接触交往,和学期结束前夕相互的评价举荐,但日常交往中缺乏相互的沟通,缺乏心灵的交融。利用调整座位的时机,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真实体验,感激、愉悦、理解、不满、建议等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受都自然地表达出来,那么相处的和谐愉悦则会从一桌一组弥散开来,相处的别扭则会在交流中化解,不和谐的音符也在随交流慢慢褪去。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迪,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 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好学生
坐。“和‘好孩子’坐”“和‘好孩子’交朋友”成了部分家长的口头禅。于是乎,在孩子心中,似乎外力的作用更大程度地影响着自己,而渐渐忽略了自身努力的决定性作用。不纠正这样的思维习惯,则使部分学生形成了苛求别人,放任自己的心理暗示。无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道理,但仅依赖别人的帮助和影响是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进步与成功的。只有依靠自己,付出努力,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年龄,一味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是不正确、不明智的,只有引领学生的成长需求,才能引导学生实现主动、健康地发展。
四、 综合学生多元能力的训练
如果说,调整座位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引领了孩子心灵成长的需
要,那是无庸质疑的。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教师提示“不要急于表达,建议每个同学都静下心来把问题想清楚,想周全。并试想,如何用一段话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又是极好的一次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语言训练过程,引导学生“还能再从其他角度思考一下你对自己座位的满意程度吗?”其实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客观地、辨证地看待自己的同学、认识自我又是一种哲学的态度。所以,看似一次调整座位的活动,如果处理得好,则是一个整合了多元目标的训练过程。
五、 营造学生班级文化的磁场
班级文化是在师生共同的愿景实现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日常的师生、生生
关系及交往方式等积淀而成的。丰富的班级生活,和谐的班级氛围,向上的班级风气,共识的班级公约,营造出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磁场。教师只有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碰撞,才能在生成中实现同生共长,同时为学生营造具有向心力的班级文化磁场,使学生在班级文化中得以浸润,得以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