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研组之家>>体育>>教学相长>>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有感
发布时间:2006-12-22   点击:   来源:转载   录入者:未知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欢呼着快步冲向操场,操场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打羽毛球,还有的拍皮球,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这样的景象,在我们周围学校已鲜为人见了。尽管上级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学生活动的《意见》《条例》,但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再次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持高不下。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可能是基层学校在贯彻落实的环节上脱了节。

对此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使学校更好地贯彻,教师认真地执行《条例》,学生积极地参与运动,家长放心地支持。

1、活动形式不拘,但必需有组织、有管理笔者认为:体育运动不同于学生自由地放松活动,应该是通过教师或体育骨干的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参加具有一定强度与密度的肢体运动,或实践体育的过程。随着体育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各校对学生体质暴露问题的重视,相继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晨练、课间操、大课间活动、体育课、体育活动、民体课等。但不管采取哪种活动形式都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管理。学期初制定全年活动目标、计划,每次活动设计方案,安排好时间、场地和器材的借还等细节。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使活动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

2、内容不限,但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锻炼的动力,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有了动力学生才能玩得高兴,玩得尽情,玩得有成效。现在,各地学校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学校的特色,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有传统广播操、有团体表演操、有室内操。有晨跑、有球类兴趣班等。但笔者认为,不管活动的内容是什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人人都愿意参加,并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进而培养他们自觉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为学校体育的延伸奠定基础。

3、过程不同,但必须有质量许多家长和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增多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机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在组织学生活动的同时应转变家长、教师的思想观念,并对学生活动的质量负责。不同的目标和内容特点可以设计不同的过程,不论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还是让学生根据图文资料、示范动作进行模仿,或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都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和密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条件,控制不同的强度和密度,来调节学生活动的程度,科学、合理地创设活动过程,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 4、评价方法应有所转变传统的体育活动,如广播操,总是要求学生队列整齐、动作一致。但如果单从这一方面进行评价,刻意要求学生的动作规格,势必会给学生形成压力,带来负担,影响活动兴趣,反而降低活动效果。

因此,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方法也应有所转变。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全员、全时参与,让学生的活动量得到保证。其次,应根据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健身是最基础的目的,因此,凡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觉锻炼,增进身心健康的都是一项好的活动。可采用评选“活动之星”、“最佳效果奖”等的形式,促进学生自觉、自主锻炼,使每天活动一小时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