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语文组青年文明号>>特色创新教育>>文章内容
回顾 反思 展望
发布时间:2006-12-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语文组
一、“新基础”基地学校建设中期评估活动总结:

走过春天,播下的是希望;走过秋天,收获的是丰收。同样,接受“新基础”基地学校建设的中期评估,留给我们的是这样两句话:

(一)团队合作,大局为重。

“红花更需绿叶配。”红花因绿叶的衬托而娇艳,更因绿叶的无私奉献而芳泽。在这次评估活动中给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语文教研组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个人的得失、个人的困难,在“新基础”面前都显得不再重要。

1.智囊团。在课程部长分身乏术的情况下,我们给三个上课教师各配备了一个智囊团,由本年段的老师为其出谋划策。可以说三十五颗心拧成了一股绳,听课、评课、重建,走到哪,心里装的都是上课的内容。由于语文教师都身兼班主任,上班时候很难抽出整段的时间用来商讨,因此大家更多的是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午间、下班后、休假日,这些本该是闲聊休息、带孩子、陪老人的时间,都被我们用在了研讨、修改教案上,而没有听到大家一句怨言。这股精神、这股凝聚力深深地感染了每个教师,也成为了大家前行的动力。分管组长作为各组的召集者、引领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常常陪伴上课教师到最后,或研究教案,或斟字琢句地修改说课稿。尤其是陆轩老师,在自身六年级课务、负担较重的情况下,跨年级,带领高年段老师一起为赵菊玉老师献计献策。

2.先行者。在这次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甘挑重任的老师。他们不是“新基础”活动课堂教学的最后呈现者,但缺之不可。当最初的教案成形后,为了让上课教师从伙伴那儿找到灵感,辨析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是他们——毛如静、王小娟、朱江月老师,勇挑重担,先上课给开课教师看。在开放中,大家再寻找理念和实践的融合点,一次次验证教案,有可吸取的精华,也有思考还不够成熟有待改进的,为开课教师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他们是试金石,是先行者。

3.支援者。当然,我们还忘不了给予我们帮助的组外的支援者。谢丹、谢忠恕、殷春华老师,给予我们技术上的帮助,使上课课件更精益求精。

所以,一次活动,一堂课凝聚的是关心这次活动的每一个老师的心血。

(二)精益求精,质量为先。

10月24日,大家经历了一天的检阅;而事实上,我们更是经历了一场长达几个月的洗礼。从任务布置下来,从上课教师名单确定下来,“质量”这个词就一直盘旋在大家的脑海里。

为了上好这三节课,大家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试教、听课、评课,为的就是拿出一节令自己满意的课。高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推翻教学设计,这种勇气、这种研究意识值得大家敬佩。正是有了这一次次的打磨,三位教师最后课堂的呈现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方海红和赵菊玉老师无论是教案设计还是教师的状态和试教时比较可谓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而高老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专家的赞扬。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灵魂,一流的课应是学生出采的课堂。10月24日,走进这三位教师的课堂,大家能感受到孩子们训练有素,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方老师班上学生韵味十足的朗读,高老师班上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赵老师班上学生敏捷的思维,都让人耳目一新,看得出三位教师平时就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正是应了这样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

也许这样一个过程是磨人的,但这更是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精益求精,质量为先。

二、语文教研组两年来的主要变化:

1.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策划”。

前期,语文教研组的活动主题有两个来源,一是市教研室,二是学校领导层。上面要我们做什么,那么教研组就开展相应的活动,可以说是“被动执行”的成分多;而近两年大家都感受到教研组在变“被动”为“主动”,主动策划语文组的活动。从语文组研究课题的确立到推进、青年教师的培训活动、中老年教师的展风采活动等等,都展现着语文教研组独特的魅力。

2.从“短期思考”到“长远规划”。

以前,教研组常常是本周思考确定下周的活动主题,这样就容易造成以下缺陷:A.活动准备仓促,缺乏实效;B.活动缺乏序列性,不利于教师的成长。针对这些问题,教研组将活动策划的时间提前,将活动的周期拉长。开学前,根据教师、学生的成长需求,团队的发展需要,制定本学期的活动内容。有些活动周期拉长到以“月、学期”为单位,甚至是学年,像青年教师的培训活动、学生语文活动都已成为语文教研组的传统,将一直沿袭下去。因为只有成事,才能成人。

3.从“自上而下”到“上下联动”。

以往,教研组的构成从教研组长到组内教师像是一条自上而下的绳索,仅靠教研组长的辐射力远远不能取得长足效应,而大组活动时组员的参与面小,很多人无机会参与或呈观望状态;而当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备课组成立后,这种局面就明显得到改善。很多学习、讨论放到备课组内或各年段里,讨论变激烈了,研究的针对性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实效也就得到了保障。所以各个备课组就像是教研组这条绳索上的一个个横向连接点,这样上下联动也就调动了每个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整个教研组的战斗力。 4.从“整齐划一”到“差异互动”。

在教研组组内建设上,我们变“整体划一”为“差异互动”。以往活动中往往要求全员参与,要求一致,但事实上每个教师的需求不一样,这样大而笼统的培训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只有挖掘教师之间的差异资源,才能既轻松又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师的提升。除了第一梯队的教师向第二、第三梯队的教师开放课堂、师徒结队等,今年我们还组织了“中年教师展风采”活动,让中年教师宝贵的经验得以延续,让语文教师有不走出校门就能领略大家风采的机会;而青年教师的培训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变以往单兵作战为今日的联手出击,既培养合作意识,又能取长补短,得到了青年教师的赞同。

三、语文教研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

(一)教研组的人员结构

1.团队中缺乏高层次的领衔人。

近几年来,语文组连续有多名在校内外颇具影响力的语文领衔人外流。虽然

语文组也人才济济,不乏有思想、有经验的老师,但大部分教师长期将目光停留在班级管理和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对外缺乏打开局面的感召力,对内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因此,一定程度上缺乏指导和引领。

2.日常中缺乏集中研究的时空。

目前,随着新基础基地学校建设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语文教师都身兼班主任,两头的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老师们普遍反映工作头绪多,在校只能忙于日常工作的正常有序运作,静下心来研究的时间和精力都得不到保证。

3.教师中缺乏稳定的研究队伍。

近两年来,语文组由于教师退休、外流,人员结构波动大,队伍不稳定。据简单统计,从进入基地学校起,新进入的语文老师有10位,占语文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有7位女教师在近三年内生育。而且,近年来,老师的健康状况不佳。就本学期,语文组先后有多人病假。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常的教学研究往纵深发展。

(二)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

在新基础课型研究方面,语文组经历了专家组提供课型,各年级认领研究到各年级自主确立研究课型,学科组试图在某一课型上纵向形成系列,应该说大家对课型研究一直都缺乏明确的认识。几次研讨课的呈现和评议,包括基地学校活动,即便有专家组的参与,对大家的帮助也不很明显。

同时,以年级为单位,各年级自主研究的情况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整个学科组而言,研究的主题相对分散,研究的力量相对分散。共同研讨时缺乏能够促进互动生成的话题。

另外,语文组团队较大,重心虽然下移了,但因为诸多原因,研究的实效性还不够。

四、针对上述问题,谈谈你们对未来三年语文教研组建设的建议(主要策略与打算)

1.确立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形成序列,提高实效。

针对语文教师人数多,但时间、精力相对分散,以及目前教师队伍结构特点。

在落实重心下移的同时,学科组了解、综合各年级梳理、重组的课型,在阅读和习作上方面形成纵向的可以在各年级共同研究的主题,以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智慧,达到逐一突破的效果,最终在某些课型上形成研究成果。这样,大家的参与虽然立足于本年级,但一致的主题,年级之间的传承也得到了保证。

2.整合课型研究和学科活动,形成氛围,提高素养。

近两年,伴随研究的重心下移,语文的学科活动也在年级内集中组织。一

二年级的写字比赛、三四年级的朗读比赛、四五六年级的习作比赛都是全员参与。

为了进一步推动语文学科的教学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展示平台,我们计划今后将课型研究与学科活动综合起来,在全校形成氛围。比如,学习写景的文章,相应开展朗诵比赛;研究人物励志故事,就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活动过程依然由班级到年级,最终在学科组进行全校性的活动。使研究活动既让老师得益,也在学生层面有更多的呈现。 3.建设不同梯队的教师队伍,形成传统,提高水平。

建设不同梯队的教师队伍,形成制度,并不断完善。充分发挥第一梯队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第二梯队教师培训的频度,加大第三梯队教师的培养力度,使不同梯队的教师在学习和研究方面相得益彰,蓬勃发展。除了在课型研究和学科活动中合作探究,分层责任。学科组还将完善第三梯队教师学期初和学期末的成长对照制度,第二梯队教师过程培训和同台竞技制度,第一梯队教师课堂开放和期末展示制度。以期形成传统,提高语文组教师教学的综合水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