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试图在目标制定、内容组合、学习评价等方面来探讨学生体育素养个性化培育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
关键词:学生素养 终身教育 个性发展 实践应答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功概念的复归,个性化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不仅是现代化社会发展多样化、多元化、丰富性的客观要求,也是受教育者个体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是在相对宽广的环境里,进行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学与教,既有全班的统一活动,又有分散的小群体和个人的练习,师生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与交流,这无疑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鉴于此,我们确立了学生体育素养个性化的发展观,试图在目标制定、内容组合、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 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见个性
教学目标是教者、学者的起点和归宿,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灵魂的教学目标,直接制约和引导个性发展的方向、程度、速度和水平。个性化教学的目标灵活性大,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过程、方法等条件是变化着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学习者通过努力所能实现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进步、体验成功、体验达到目标的喜悦。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尽力做到以下三点:
1.1 教学目标要体现个性发展的全面性。人的素质是以其生理为物质形象,以其精神为灵魂状态,以其智力与能力为才华外显的综合。长期以来,在学生体育素质内容的构成中,人们一直比较偏重体质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忽视情意的发展,而个性发展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情意领域中提出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态度、健康的情操、开朗的性格、应变的能力、创新的精神、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自我意识等个性培养要求,且不同年级有所侧重,逐步形成个性发展的培养序列。这样,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体质的增强、技能的训练,以及认知心理系统的开发,而且要重视情意系统(动机、态度、兴趣、意志、性格、气氛等)的开发,注重个性的全面发展。
1.2 教学目标要体现个性发展的差异性。由于人们习惯于教学目标“一刀切”“拉平取齐”,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个学生,把学生变成了毫无个性的“标准件”,导致了教学目标的高度统一性与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原有的基础学力、个性差异状况,使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对全体学生个性发展的共同要求,更要顾及到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要求,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程度的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暂时薄弱学生的合格性目标,中等学生的进步性目标,优等生的优胜目标,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在统一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差异的发展。
1.3 教学目标要体现个性发展的前瞻性。“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课堂教学只有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目的推动学生身心的积极发展。教学时必须始终指向个性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唤起学生不断追求新目标的需要、兴趣和意向。但是,这种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应是在学生的努力下能够达到的,“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在发展、变化的思想指导下编制的教学目标,应能体现“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能级转换、梯度渐进,不断开掘更新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大限度的发展。
2 在教学内容的组合上育个性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凭藉,培育个性的中介。体育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就教材教教材,把教材内容原封不动的“批发”给学生,势必阻碍学科知识技能结构向学生认知心理结构的转化,严重抑制个性发展。个性化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自由地玩,应在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基础等情况下,有针对地设计学习内容的范畴,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充满个性地参与体育活动,促进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站在教材上教”,力求把教材内容教精、教深、教透、教活,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纲、手中有法。
2.1 挖掘教材内容。不少体育学科类教材中含有许多显性的育人因素,应深入挖掘,细加品味,筛选其最本质的、最能感染学生的因素作为个性教育的内容,逐渐培养并不断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为适应个性发展,对体育教材的信息加工做到:一要注意梳理教材中各水平段与段、单元与单元、课与课的联系,处理好运动参与与社会适应、知识与技能、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及相互间的内在关系;二要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特点,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对体育教材进行“再创造”,形成运动技能的传授点、运动能力的训练点、道德思想的渗透点、个性品质的培育点。
2.2 沟通学科联系。很多体育学科类教材具有严密有度的知识技能结构体系,却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纵向联系的整合。体育类学科应结合其他学科的特点,从个性的全面发展出发,注意在知识技能传授、活动能力训练、学习体育态度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个性陶冶、学法指导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迁移,以其得到整体发展。比如,在教《双脚连续向前跳》时,让学生讲语文课中《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欣赏音乐课中的《龟兔赛跑》的音乐,体育课中再模拟故事的情节表演《龟兔赛跑》的比赛过程,这样多学科协调一致,就能形成个性教育的合力。
2.3 渗透背景素材。有些体育学科类教材育人因素不明显,知识技能平淡无味,滞后于突飞猛进的现实社会,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心理水平不相一致。此时,教师应善于运用“点金术”“活化”教材,或从外部赋予教材内容以情感色彩,或凭借“广阔的背景”来充实教材的内容,使其具有“新鲜感”和“可教性”。如教《搭桥》时,通过有关事件、趣闻掌故等意蕴深邃的背景材料对教材补充、拓宽、延伸,让学生在比较悉尼大桥、伦敦斜拉桥与黄浦大桥、南京大桥的过程中,认识黄浦大桥、南京大桥的独特造型和悠久历史,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培养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3 在课堂学习的评价上展个性
评价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服务于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让学生随时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适时调控学习活动,减少学习负积累,从根本上调动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个性化教学的评价应以“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为精神,以尊重学生和可持性发展为出发点,不同的学生或学习集团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一刀切”,它反映的应是学生各自的进步状况。因此,在课堂学习评价时可认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等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同学、教师评价为辅,鼓励学生大胆评价、参与评价。
3.1 评价的内容要指向个性。评价的内容应与体育教学目标相吻合,包含学习体育动机、学习体育兴趣、学习体育态度、学习体育习惯、学习体育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评价应贯穿到体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习各环节的动态活动置于评价、反馈中。要根据学生的效应器官和感应器官的活动状况,针对学习行为的不同方式和个性活动的不同表现,来评价外在的表现和内化的吸收情况。
3.2 评价的方法要显示个性。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方法,通过成果展示、角色表演、竞赛评比、小组讨论、自锻汇报、质疑争辩、集体创作、口头考查等各式各样的评价方式,有益于思想、情感、意志和个性的交流,能充分表现其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更好地让学生展示才华、显露个性。
3.3 评价的结果要激励个性。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都有获得教学评价的追求,学习体育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不仅展示个性特征,而且促进个性更加完善。因此,评价结果的呈现,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揭示个性发展的潜力,让不同层次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欢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现有水平与更高水平的差异,激发心理内部的矛盾运动,启动个性发展的新动力,摆明个性发展的新方向,激励学生形成“自我求成”、“自求得之”的新需要。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个性,应正确处理好学生个性与共性、教材内容规定性与学生个人兴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展学生个性与体育教学一致等矛盾,将发展学生的个性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形式主义,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出发,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造就无愧于时代、富有个性的“现代人”。
主要参考资料
1、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M].神州出版社,1993.6.
2、王琴.个性化教学探讨[N].江苏教育研究,2002.4.
3、赵文波.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个性化教学探讨[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