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基础实验学校
班级:六(4)班28人
执教:沈慧群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回忆线段的表示法。
师:(出示一组平面图形)观察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问题比较宽泛,为什么学生会一下子说到线段,是大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常态下学生应该会回答“面积、周长、边、角……”,老师要及时总结“这些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今天进一步研究构成这些图形的基本要素:线段”)
生:有线段和角
师:线段和角是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今天研究线段。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条线段,怎样表示?
师:线段AB……也可以叫线段BA
师:除了这样的表示方法,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生:用小写字母a表示
二、尝试探讨,学习新知
师:我想画一条跟线段a一样长的线段,怎么办?
生:先测量,再画一画。
师:如果给你一个没有刻度的尺,只给你一把圆规,怎么办?(指向太明,“如果给你一个没有刻度的尺,你有办法吗?”更好,让学生充分思考,想到不同方法。如:搬动线段,在一条射线上刻画出来,自然就想到了用叠合法比较,使后面学生主动运用叠合法比较更顺利。对圆规的作用和使用不清晰,所以画线段就茫然。)
生:独立尝试,一生板演(用圆规的两个脚定长后画一个圆,连半径)。
师:教师示范,学生跟画。
师:刚才的过程可以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1:画射线AC 2:在射线AC上截取AB,使AB=a ,线段AB就是所要画的线段(板书)
师: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生:缩小误差。
师:(出示一组图形)介绍:有些线段是相交的,有些是垂直的……这是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板书:位置关系)有些线段是相等的,有些是不相等的……这是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板书:大小关系)
生:独立画两条线段,表示两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生:(几生板演)一生画一个正方形(后来改成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一生画一个角,一生画平行线(台下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样画)
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三种类型,出示表格
所在直线平行 |
|
所在直线相交 |
|
所在直线重合 |
A B |
师:哪个图形最容易判断?
生:重合
师:重合也叫叠合(板书:叠合法)
师:思考:当端点A与端点C重合,线段AB与线段CD叠合时,端点有几种可能的位置情况?
生:独立操作后同桌交流。
师:组织交流。(学生用几何语言描述有困难)
生1:B点在CD的延长线上
B点在CD上
生2:B点在CD上
B点在CD上
B点和D点重合
师:得出了三种情况,这种方法就叫做叠合法。(板书:大小比较,叠合法)
三、应用拓展
师:出示操作题
生:独立操作,通过操作,比较各组线段的大小,并写出结论。(老师要求不明确,可以让学生先思考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然后很明确地要求用叠合法比较。不然达不到教学目的。否则上下两个环节脱节。)
师:展示学生练习纸,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生1:测量法
师:叫度量法 ( 板书:度量法)
生2:用叠合法
(应该让学生展示操作过程,并用几何语言再说一说,因为学生资源是丰富的,有的延长一条短的再比,有的画一条线段,把两条线段都叠合上去作比较。)
四、小结:
师:学习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感受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执教教师说课:
1.对教材的处理。
2.对过程的处理。线段的位置关系目标定位于感受,先放下去初步感受思考,再收上来,自我感觉是半开放状态。老师指导多。
3.课后反思。
(1)初步感受线段的位置关系,是从一组图形入手,放下去让学生画一画,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不理解,所以学生也画几何图形,而不是一组线段。
(2)第四部分,放手让学生画一画,学生对叠合法不清晰,老师处理也比价急燥。我在课上老师也有采样的意识,但只是局限于找正确答案。学生在比较线段长度时,只是用圆规比划一下,可能对线段画法的巩固老师还要作进一步的指导。
听课教师评课:
新基础学校中学数学教研组长:
……
崇明:
学生困难:1是操作,2是语言表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一节课的事,课上可增加一些环节,让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后老师再总结。
师:
线段的位置关系在初中讲得少,比较多的是讲线段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今天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师:
1.教学设计关注整体结构意识。
2.对学生的诊断有些地方不清晰,对圆规的作用和使用不清晰,所以画线段就茫然。叠合和重合这两个名字的区别学生也不清楚。
3.环节和环节之间不流畅。画一个图形某一部分,画不出来,老师再示范。学生画出来的不一样,这时老师就可以讲线段有不同的位置和数量,初步感受,不需要到下一环节再提。
吴亚萍:
1.现在教师对话平台提升了。以前大家看课开放不开放,现在大家会看课放下去以后资源收得好不好。
2. 学生学习困难是什么?
本课定位于教结构,帮助建立几何关系的结构。大家提出线段的位置关系需要研究吗?我认为需要。学生学习本课的困难有三点:1是操作;2是语言表达;3是对线段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点状的,缺乏结构状感知。所以我认为几何要研究什么?研究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这需要在几何起始课上搞清。
3. 什么该放,什么不该放?
本课过程清楚,意图清晰,老师放的意图有,但“放什么?放到什么程度?什么该放?什么不该放?”还不清晰。我想画线段环节可以放一半(半开放)。射线给学生,一个端点固定,学生再思考如何用圆规画相同长的线段。学生在操作后再思考怎么把你的步骤表达清楚?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而不是像本课那样学生糊里糊涂画以后,教师直接传授一下。
线段位置关系的处理开放不够,老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不需要。学生对线段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是困难的,相交是学生容易想到的,但是此时学生的思维是点状的,这时老师启发,除了相交还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会想到平行。这时学生思维还是点状的,老师要说:看谁能想的全?使学生思维系统化。同时要适时点拨,设计好过程中的指导语。这样能看到学生思维痕迹的逐渐变化。
4.中学几何和小学几何的差异是什么?(明确教学起点)
线段比较时,要提出中学学习几何的要求,而不是仍旧用测量法,这是小学
阶段就学习的方法。所以要求要明晰。
5. 语言的表达问题
本课有三个地方可以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1) 用尺规画同长的线段,半放时的表达
(2) B点在线段CD上的表达
(3) 最后一个环节比较线段大小时的表达。
6.总结两堂课的价值
(1)课前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困难的预设,课前课中都要重视对学生状态的关注。
(2)教学设计时要加强结构意识。
(3)放下去以后,如何有效捕捉资源进行针对性地教学。
(整理:马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