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语文组青年文明号>>优质施教>>文章内容
语文学科文本解读研究方案
发布时间:2005-12-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语文学科组

[背景阐述]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倡导下,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关注师生的互动、注重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捕捉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课堂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给课堂面貌带来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品评课堂教学时总觉得遗憾颇多,而最后,教师又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文本的解读”这一根源问题上来。追根究底,不难发现:现在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创设怎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预设学生生成的多样性等,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问题分析]

原因一:对文本的钻研意识不强

分析:

1、重心偏离 在前期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围绕“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的要求,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建构中,把“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研究。

2、 依赖教参 由于课改前后语文教材体系基本不变,内容变动也较小,语文教师会有意无意地沿袭自己以往对教材的解读,忽略新课程在这一方面的要求,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方面思考得很少。部分教师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来替代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原因二:对文本的研究能力不够

分析:

1、缺乏学习 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局限了对教材文本解读的水平。由于语文教师一般都身兼班主任,头绪多,很多时候都忙于事务性工作。除学业进修的必修内容外,平时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经常性研读,对快餐文化接触较多,但更多成分上是休闲、放松,所以大部分语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思想、观念、文化意识更新也不快。这些都影响着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

2、底蕴不足 语文教师对学生各阶段能力发展要求的模糊认识导致对文本价值认识的不到位。教材文本的解读具有其特殊性。只有当教师立足学生对文本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会有恰当的解读。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加上教师缺乏高屋建瓴的系统性,所以教师解读文本能力不够。

课题生成基于学校教师目前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强的课堂把握能力,但课堂深度、广度、高度不足,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强烈,但根基不够坚实。 [预期目标]

1、确定一种观念 在理论与实践的湖动对话中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2、营造一种氛围 在语文组形成广泛阅读、精解文本、研究教学的学习研讨氛围。

3、调整一种心态 以开放的心态、研究探讨的心理参与公开教学、倾听他人意见。

4、提高一种能力 备课组长提高组织研究的能力,各教师增强自身课堂教学的研究意识,并在研究过程中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提高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

5、 培养一批骨干 在争取教师文学素养、文本解读能力整体提高的基础上,造就新一批教学骨干。

6、积累一手资料 真实、详尽地记录研究过程,把学习、实践、反思、重建提升到新的高度。

[实施措施]

一、 学习活动

学习内容除在征集各年级专题研究学习的相关书目的基础上教研组列出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外,围绕“文本解读”,教研组将定期推荐有关文章供大家学习研读。同时加强学习“新基础教育”课堂评价标准,使教师教学设计、反思针对性更强。要求学时有摘录,学后有心得。

每月教研组组织一次集中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05-06学年第一学期

05-06学年第二学期

05年10月17日

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晏子使楚》(录像课)

06年03月

讲座

05年11月28日

关于“文本解读”的读书沙龙

06年04月

关于“文本解读”的读书沙龙

05年12月26日

教师朗诵比赛

(将教师的朗读与学生的朗读进行综合评比)

06年05月

教师演讲比赛

(1、体现文本解读的深刻性;2、结合课堂实践,具体方案待定)

06年01月09日

文本解读研究学期末交流会

06年06月

文本解读研究学期末交流会

二、 研讨活动

(一)专题研究

语文组将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立足日常课堂教学,结合本年级研究专题,以一个教学文本为研究载体。活动步骤:

1、根据实际情况,提前一到两天由备课组长确定内容。

2、年级内第二梯队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运用文本,进行课堂教学年段内观摩活动。

3、备课组长根据各上课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运用给予评价,年段内其他年级教师发表意见。

4、由第一梯队教师向全体语文教师汇报重建后的课堂教学活动。

5、将研究活动的过程资料:原始教案、评课、重建后的教案、研究过程汇报、心得体会等以年级为单位放入语文组/05-06工作/文本解读研讨活动(一)中。

第三梯队教师观摩整个研究过程。

05-06学年第一学期具体安排如下表:

日期

研究小 组

活动内容

承担人

活动范围

负责人

10.9

上课

居建芬 徐 艳

低年段

张建英

高鸣鸿

许 倩

10.10

评课

张建英

语文组

10.14

重建

王晴薇

语文组

10.21

上课

邵沪杰 王小娟 吴静娟

低年段

高鸣鸿

许 倩

10.24

评课

高鸣鸿

语文组

10.28

重建

金旭峰

语文组

11.4

年级

上课

蔡丽华 白 露

高年段

朱江月

许 倩

11.7

评课

朱江月

语文组

11.11

重建

任美娟

语文组

11.18

上课

郭玉琴 宋晓艳

高年段

赵菊玉

朱江月

许 倩

11.21

评课

朱丽萍

语文组

11.25

重建

赵菊玉

语文组

12.2

上课

李 娟 薛 燕

低年段

许 倩

高鸣鸿

12.5

评课

许 倩

语文组

12.9

重建

毛如静

语文组

12.16

上课

郦少春 任 红

高年段

陆 轩

朱江月

许 倩

12.19

评课

陆 轩

语文组

12.23

重建

潘银婷 马燕芬

语文组

(二)特色课例

备课组组织“集体备课——课堂实践——评课议课——推荐课例——教学重建——”的系列活动(建议结合专题研究活动),在11月10日前向教研组推荐一节特色课。由11月10日——20日间教研组组织“课堂实践——评课议课——推荐课例——教学重建——”系列活动,选出两节特色课,在12月6日接受新基础教育专家组指导后向学校推荐语文特色课两节。

05-06学年第二学期在继承、改进第一学期的研究方式的同时,搭建平台,组织教师跨年级、分年段进行同教材说课、评课、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旨在整体提高的同时,培养新一批学科骨干教师。

语文组

2005年10月

分析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在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几种问题:

1、肢解文本,将完整的文章拆得支离破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完整性;2、浅尝辄止,将解读停留在文字表面上,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忽视了文章的艺术性、内隐性;3、脱离文本,将课外大量的所谓相关知识引进来,喧宾夺主,忽视文章的主体性,本源性;4、曲解误读,自己没有真正领会文章的主要价值,以辞害意,强灌硬熟,忽视了文章的原生性、主旨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