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3月份,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围绕“教研活动与教师发展”这一主题,大家畅所欲言,对校教研组活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下面是语文组教师就两个主要问题发表的看法,简要摘录如下:
1.请简单描述您参加过的、并认为对您的专业发展提高最有意义的教研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参加者、活动形式等)
1上海新基础基地学校的活动:
朱江月:去年在上海闵行实小参加的新基础活动,给我的印象最深,帮助也很大。那次只上了一堂课,然后执教者说课,各个学校教师评课,最后叶澜教授作细致的专家点评,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叶澜教授分析后的重建,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居建芬:1.去年11月份“新基础”在我校举行活动,由毛如静、王晴薇、潘银婷等老师上课,课后上海专家就本次上的课型与我校老师讨论,给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使我开了眼界,学到了许多。
高鸣鸿:去年去上海参加一年级语文专题研究活动收获很大,虽然只听了一堂课,但评课
非常充分,非常透彻,尤其是专家组高瞻远瞩的深入浅出的剖析,让人叹服。
白露:在上海闵行实小参加的新基础活动,由教师执教一堂语文课,主要是有关中年级句群训练,随后各基地学校就这堂课阐述自己的看法,讲课气氛热烈,引起大家共鸣。智慧的火花在不断的碰撞中产生,特别在专家的引领下,感触特深,是一次很好地提升自己的难得机会。
毛如静:去年去上海参加“班队建设主题活动”收获很大,活动形式是听课、评课、听讲座。评课非常透彻,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专家的讲座对我今后的班队建设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2)校内专题研讨活动:
王小娟:04年9月份,华师大专家来学校指导工作,听了起始年级的课,作为上课教师, 课后与专家进行交流,受到专家指导受益匪浅。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课堂中隐藏的资源,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反应。关注孩子的成长,让课堂真实有效,课堂中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要能交于学生的回答;语文教师的文学功底和语文教养尤为重要,要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多读书,读好书。
徐艳:去年12月参加了新教师汇报课的教研活动,第一次在类似面向全校活动中由听课
者转变为上课者的角色。在集体备课,作教学准备,试教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体验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方海红:今天盛校长与邵校长听了蔡丽华执教的《美丽的南沙群岛》,之前我们三年级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教案,听完课之后两为校长与老师针对蔡老师的课堂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也在一些环节上细致入微的探讨,听后我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二度设计,准备明天再上一次,课后再进行一次探讨。我比较认同这种具体的,有实效的,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
陆轩: 印象最深刻的属“每月一课”这个研究活动,不是本学科的,但能欣赏学习到如此精彩的课,聆听教者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的设计和老师的点评,感觉收获较大,这比口头的说教、理论的学习更具实际知道价值。
任红:听特级教师薛法根上的研课《你应该把鱼放掉》,展示的是这篇课文的整个教学过程,上完后名师说课讲自己设计课的目的,接下来教师与名师对话。
袁丹: 新教师汇报课的反思、说课、评课,由全体教师参加,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上完课后及时进行了反思,而最可贵的是,许多老教师听完我的课后,给了我许多的希望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从他们身上找到了一些对策。
2.学校和个人要想进一步发展,现有的教研工作该如何改进?对学科组的下一步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1) 理论学习:
张建英:学校统筹安排,要多给老师自主的空间,读书、思考、讨论或个人,或小集体切实而有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用,我始终认为,教师的发展要靠厚积而薄发,积累的过程该是安静的,宽松的,要从这里出发,寻找自己的方向,学科组的工作宜精不宜杂,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更要能拿得出自己个性的东西,组织者要了解教师,提供机会,促进真正的、真实的发展。
吴静娟:希望教研组多请一些专家来校作一些讲座,比如像林纪华老师这样具体指导一下, 哪些课有哪几种类型,怎样把握好各教材的重点,教学中,注意些什么,这样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帮助。
(2) 沙龙活动:
陶琳: 围坐在一起的讨论少一点,比不上专家的指导能让人有“顿悟”,或者范围小一点,人少一点,大家愿意畅所欲言,效果可能会更好。
宋晓艳:沙龙最好有教学材料,能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思考、然后再交流。而不要连主题都没理解就要交流,既没效果又浪费时间。
(3) 教学研究:
高鸣鸿:邀请专家给我们的课堂会诊,捉虫,让我们的研究日常化,建议:提高学科组的研究,学习效率。
王晴薇:立足本职工作,用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拓宽思路,开展真实的研究,追求真实的发展,想老师所想,满足老师的发展需求,增强自主性,提高针对性,学科组活动注重效果,提高效率。
徐月: 教育专家的到来是压力,也是动力,是锻炼自己,提升自我的好机会,多一些鼓励和帮助,使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白露:教研活动也要像上课一样真实、朴实、扎实,以“教”促“研”,不要脱离“教”,要以课论课,以点带面,充分研讨,真正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并让每个老师明白要解决这些问题该怎么做,提供一定的具体方法。
陆轩:真正发挥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带头作用,不能让这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流失,有了他们的带领甚至言传身教,对每个老师的帮助都会很大,应该充分利用好这隐性的资源,多上示范课,研讨课。
郦少春:教研工作不仅要让我们明白该做什么,关键还要让我们知道该怎样去做。因此“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分析法应是比较好的活动形式,突破传统的讨论等方法。
蔡丽华:我认为教研活动还是应该务实,活动中不必搞的多,多让同年级老师集体备课,一人上课,共同研讨、反思、重建,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赵菊玉:理论实践相结合,忌空、大。
薛燕: 教研活动最重在“研”,而学校目前的教研活动,太多的布置今后工作,太多的大组讨论、学习。教研组今后布置工作,应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在网上发布,也可以充分发挥年级组的作用。让年级中的负责人传达。可多一些小组的讨论,学习,如年级里的、年段的,要留有集体备课时间。
许倩: 太多的规定内容的大组活动,只能让少数教师参与。要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畅所欲言,应该增加或保证小组活动,范围小一点,教师参与多一点,活动才有意义。一线教师更多的需要是理论如何转化为行为。所以,一个研究主题,一些课堂实践,一些评课反思,或许更适合教师的成长。
朱丽萍:现有的教研工作改进设想:分层推进,整体提高;专家引领,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对学科组下一步工作的建议:紧紧围绕确定的课题展开研讨、教学活动,以课题为抓手作深入、细致的研究,要沉下去,不要为课题而课题;每次活动要提前告知内容,让大家有所思考,活动时真正产生思维的碰撞。
(4)集体备课:
朱江月:年级组内的具体备课,应该经常地有效地进行,一起听课、评课,再在别的班级尝试,让一个问题(一种课型)的研究深入透彻。当然,如果正好有专家听课,就更要利用好这个资源,争取专家引导。
邵沪杰:不管是教研工作还是学科组工作,头绪不要太多,上交材料少一些,能让老师有 较充足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
任红:教研工作应往实处、深处、细处,教研活动应与具体的课联系起来,课上完后不要填个评课表就完事,课不在多,而上一课就要研究到底,直至成为一堂示范课。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集体备课。
整理人:白露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