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进步。在经过了专家们的讲座、理论学习的洗礼后,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课程它不是一个静态的跑道,而是一个动态的跑的过程。传统的课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自己知道的过程,而新课标的提出则让我们认识到课程它应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大家都不知道的过程。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所关注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 新课标指出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即一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学任务完成了多少,自己这堂课上得顺利不顺利,而应由“教师、教材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一堂好课关注的是:
1.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是否乐于参与到学习中去。
2.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脑子是否跟着信息走,并能及时做出评判。
3.学生是否有较强的合作水平。
4.课堂上是否体现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发生了变化。一堂课下来,学生要有所得。虽然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水平有差异,但要有纵向的提高。
5.学生是否表现出训练有素的习惯。
二、努力实践,实施新课程:
针对这几个关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坚持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1)听——倾听。学习的机会无所不在,而不会倾听的人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者,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能倾听他人的发言,包括老师的和同学的,这是开动思维器官的首要条件。
(2)说——声音响亮、落落大方地说。一个人站起来说话,他的站相,包括手脚如何放、是否昂首挺胸,还有说话时的声音响亮程度以及目光正视方向等等都是很有讲究的,做得好就会给人一种落落大方的感觉。这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读——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从一年级起,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回去阅读一篇课外读物,然后第二天在早读课上进行一些指导。
(4)写——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 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乐学。
(1)多种手段的运用。教学媒体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发展。
(2)教师情感的煽动。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让孩子们进入课文的情境,自己却始终处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时常被“我是教师”的角色所限制,教师的情感不能与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自身的心都没有走进课文,与作者的心所沟通,又怎能和孩子们共欢笑、共悲伤呢?因此,教师要抛开顾虑,真正地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中的角色里去,与学生进行真正平等意义上的交流。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会学。
(1)教给学生识字法,形成自学生字的能力。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因此结束拼音教学后,我们就把培养学生自主识字作为主要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拼一拼、认一认、描一描、找朋友”的操作模式,还教给学生从字的结构、字理等方面来找特点,帮助记忆字形。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一个月下来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识字方法。
(2)指导学生搜集相关材料。我们要努力把语文课程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们不能局限在语文教材上,而应该指导学生到课外去搜集相关的材料,让语文与现实、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更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既开阔视野,也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每堂课上我们都给予学生时间去提问,或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以此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4. 评价的开放。
(1)评价主体的开放。评价的主体由单纯的教师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
(2)评价层面的开放。由单一的评价语言形式开放为评价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及思维质量等三方面,包括语言的通顺流畅度、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态是否大方、提问或质疑在思维上的难易程度等等。
(3)评价形式的人性化。以往,我们的教学评价总是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对朗读的评价,有这样两个误区:一种过于笼统,读得好,全班同学整整齐齐地拍手三下:“你真棒”;另一种过于精细,“我觉得他读得好,哪里么重音,哪里么停顿得当,哪里很轻。”这两种误区都脱离文本,追求一种格式,十分空洞,缺乏一定的内涵。因此我们研究着把学生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与课文中人物的一种交流,用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学生们可以在角色中有感情地与同伴交流,在有效的评价中真正地学会读书,从而体现新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理念。
总之,我们力求变被动、承传式为学生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变师生单一的双向学习为师生、生生立体的交互性学习,变学会为唯一目标的学习为“学会+会学”的多重目标学习。
三、积极反思,新课程下的困惑:
新课程研究中,我们发现要想胜任教师这份工作,必须要学会反思,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因此每个教学阶段我们不仅要总结好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反思一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这里我们提出两个困惑,希望得到专家和各位同仁的帮助和指点。
1.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作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教师心里对这个观点都有清醒的认识,但实施起来却又有一定的困难,很容易走入这样一个误区:课堂上让学生一味地读、说,而教师听之任之,完全从主导地位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因此我们觉得怎么处理好学生阅读、感悟和教师有效的指导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继续研究。
2.课堂上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能力,但实践下来,发现这种学生之间的合作有时过于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这个小组内学习能力等有差异的学生并不能都得到发展。因此这也就成了我们另外一个困惑:如何使小组学习这种方式更具实质意义,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与态度?
2004.8.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打印文档